听农业科技图书创作者的出版感悟——

几种书竟给农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

作者:本报记者 刘蓓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30

  “这套书已经成为粮食主产区玉米增产的‘真经秘籍’。”

  “‘宽早优’植棉技术在新疆累计实现新增植棉效益224.4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著的发行发挥了重大作用。”

  ……

  11月24日,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举办的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颁奖典礼暨《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系列图书(图册)出版发布仪式上,上述话语不由得让人感慨,几种图书竟然能给农业工作带来如此大的变化。

  奖项评出的2种金奖图书、6种优秀奖图书,每种分别获得奖励10万元、5万元,奖金只奖励作者团队。

  在这场历时2个小时的活动中,发言的主角也是这些农业科技图书的创作者。


  多年潜心研究的智慧与心血


  《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系列图书(图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资深首席专家李少昆,带领团队在近20年攻关基础上编撰而成。它探索明确了玉米产量潜力突破的主要途径,截至目前已出版图书4种、挂图5种,累计印数近24万册(张),成为农业农村部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培训环节的关键技术资料。

  “田间地头,书揣兜里随时看。”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秦健说,《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这套书为当地玉米产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山美利奴羊是三代科学家历经20年在青藏高原祁连山海拔2400—4070米高山寒旱牧区育成的毛肉兼用型、美利奴羊型品种,它的育成对促进我国细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保住国毛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和议价权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价值、生态地位和社会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研究员岳耀敏说,在创作《高山美利奴羊》一书过程中,他们更理解了科技工作者坚持的真谛。他们团队正在此基础上研究新品种,育成后将助力打破引进品种对我国专门化肉羊品种的垄断,也可以拓展国际肉羊种业市场。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张西岭是“宽早优”三个字的创立者,《新疆“宽早优”植棉》专著是团队经过10多年的潜心研究编纂而成。“这个技术改变了新疆的传统植棉模式,为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西岭说,这本专著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植保新技术图解丛书”准确把握了病虫草害防治的国内外最新技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首席科学家鲁传涛介绍,这是在国内300余位一线专家共同努力下,团队深入全国十几个省份,通过十几年田间调查与拍摄,并查阅大量中外文文献基础上的成果。


  急农民之所急的“为民情怀”


  俗话说“猪粮安天下”,面对养猪业过山车式的发展,面对动物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灾难性打击,养殖户往往手足无措、欲哭无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景志忠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他决心要通过各种方式将科学养殖技术和知识送到养殖户(场),让养猪业插上科技的翅膀。30多年来,他搜集、阅读和总结了许多兽医专家的临床实践与经验,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实践与认知,编写出版了《猪病早防快治》等一系列著作,“这本书像我的孩子一样被精心打造和培养,我希望它能帮助到更多追求梦想的人。”景志忠动情地说。

  作为畜牧行业的从业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所研究员李玉峰在工作中深切地感受到传染病对肉鸭生产的严重威胁。然而,养殖基层人员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常常无法及时有效地防控家禽疫病。出于对行业发展的责任感,他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整理成科普图书《画说鸭常见病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在李玉峰看来,只有通过加强科学防疫,控制家禽疫病的传播,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农业科技工作者用他们的劳动成果,助力农业科技发展时,出版者能做的是什么呢?这就要回到设立“农业科技图书奖”的初衷。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李祥洲的话说,就是富集优质内容资源,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多出好书,助力农业强国、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