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度电影票房破500亿元说起——

重返高位但更需忧患意识

作者:本报记者 杨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29




微信截图_20231129092415.png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3年11月13日18时05分,2023年度大盘票房(含预售)破500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占比达83.4%。截至目前,年度票房前十一均为国产片。对此,猫眼研究院分析认为,今年年度票房在11月13日即“突破500亿元”,是2020年以来首次年度票房超过500亿元,说明电影市场总体恢复形势向好,影片供给端和观众需求端都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今年年度票房排名影史第四名,仅次于2017—2019年。


  观众选择推动

  多样化优质影片涌现


  数据显示,今年电影票房突破500亿元用时317天,低于2017年(324天),仅次于2018年(277天)和2019年(276天)。同时,今年电影市场观影总人次达11.78亿,总场次1.13亿场,平均票价42.4元。

  值得关注的是,年度票房前十一均为国产片,分别是《满江红》《流浪地球2》《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熊出没·伴我“熊芯”》《坚如磐石》《人生路不熟》《前任4:英年早婚》。截至目前,2023年已有55部影片票房过亿,其中国产片37部。

  今年以来,票房前十的影片类型丰富、题材多样,涵盖了悬疑、科幻、犯罪、神话、剧情、动画和喜剧等多种类型。猫眼研究院认为,高票房影片一般都有不错的口碑反馈,在情绪共鸣或高话题等因素的助力下,观众在观影后自发传播,形成热度“破圈”,吸引更多对电影关注较少的轻度观众走进影院,促成影片在票房上的突破。其中,《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引发观众强烈的家国情怀共鸣;《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坚如磐石》都是现实主义题材,话题性高、贴近生活,以真实性打动观众;《封神第一部》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的史诗神话佳作;《长安三万里》《熊出没·伴我“熊芯”》和《人生路不熟》等动画、喜剧电影,满足了观众的部分娱乐刚需。观众对多种不同类型影片的喜爱和支持,体现了观众对影片类型和题材的极大包容性,推动创作者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开发出更多样化的优质影片。

  可以看到,近两年,外国影片包括好莱坞影片在中国市场频频遇冷。今年的票房前十影片中,已经没有了外国影片的身影。对此,猫眼研究院认为,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在国内接受度较高的外国影片类型不多,仅好莱坞动作大片和超英等特效科幻大片在国内有不错的票房表现,其他类型的外国影片在国内偶有黑马。而近几年好莱坞动作或超英大片基本都是续集电影,部分影片在全球电影市场的票房表现较差,主要因为缺乏新意造成口碑不尽如人意;今年超英中口碑较好的《银河护卫队3》,目前全球票房年度排名第四,国内票房为6.06亿元,与其两部前作票房相当,并无明显下滑。当好莱坞大片不再新鲜,且没有强劲的口碑支撑,而国产片选择丰富多样时,外国影片不再受到青睐,是观众很自然的选择。


  档期“冷热”不均

  可能导致“两极”分化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23年票房中,国产电影票房占比达83.4%,而这些影片基本出自春节档、国庆档、暑期档等热门档期,平日里却难见高票房之作,这种“冷热”不均现象对整个电影产业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对此,猫眼研究院认为,长期来看,票房更加向头部影片集中,热门档期票房产出高,淡季档期票房产出低,都不太利于电影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仅大档期能产出高票房影片的现象,会进一步造成票房预期较高的影片只敢定在黄金档期,哪怕冒着扎堆上映、竞争激烈的高风险,这会导致一些口碑尚可但阵容或映前热度不占优的影片票房释放不足。在没有节假日助力的淡季档期,定档影片少或阵容吸引力小,观众觉得无片可看,会在平时减少对电影的关注。观众习惯在大档期关注和观影,会导致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的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在今年尤为明显:截至11月13日,今年票房过亿影片共55部,而疫情前的2015—2019年,年度过亿影片均超过80部,2017年达到最高的91部。猫眼研究院认为,中腰部过亿影片减少,也会导致片方对“小而美”的影片投资愈加谨慎。资本不断向头部影片集中,而头部资源是有限的,也不利于制作端的正向循环。

  如今,距离2023年结束还剩1个月有余,但是后市仍然有可期待之作:进入贺岁档后,国产片12月中旬有《三大队》《照明商店》,跨年档有《潜行》《一闪一闪亮星星》《金手指》《年会不能停》等新片上映;进口片有《海王2:失落的王国》等上映。猫眼研究院预测,从目前影片定档情况看,全年票房落点预计在530亿—540亿元之间。


  质量仍是根本

  未来市场亟待多样营销


  在猫眼研究院看来,今年下半年经历了影史票冠的暑期档和略显平淡的国庆档,对未来电影市场有多方面的分析。

  首先,本体质量过关仍然是获得高票房的根本。继续优秀影片的创作,让观众看到更多贴近生活、独特且深入人心的故事,仍是创作端未来深耕的主要方向。

  其次,今年电影市场涌现出不少以往未涉猎或少有的类型、题材,结合映后口碑的助力,收获了高票房成绩。因此,尝试新题材、新观点、新维度的电影,也是未来电影创作的重要方向。

  再次,在项目各个阶段,做好观众侧的研究及市场监测对于商业电影来说也是重要一环。例如,借助观众调研,在早期策划阶段做好概念测试、IP研究等,了解观众对电影主题、剧情、角色等各个维度的兴趣度,提前降低风险;在影片完成粗剪后,通过试映会提前了解影片的口碑潜力和营销潜力,辅助后续宣发制定市场策略;在密集宣发期,通过持续跟踪档期变化及影片的各项营销数据,实时调整策略、提升宣发效率。

  最后,电影上映前后的宣发动作是电影触达观众深度和广度的关键。近年来,电影密集宣传期缩短的趋势明显,出现以点代映、以映代宣等多种新的宣发模式,宣传重心向映后转移,但不管哪种宣发策略,紧跟电影市场的变化趋势,不断创新宣发方式、根据观众习惯扩展营销平台等新思路,是扩大未来电影观众市场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