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之外的价值与意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17

当我拿到《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吴重生诗歌艺术评析》(作家出版社)一书时,不由又想到了“我们需要怎样的诗歌”,还有“如果我们没有诗歌……”
北京东四环南路有一条长满芦苇的河,叫萧太后河。9年前,我与吴重生几乎每天都从这条河边来回,因为这是我们从单位到住处的必经之路。那段时间,我们走在这条河边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谈论诗。严谨一点说,当时,一位在诗中,一位在诗外,虽然彼此都面对着诗,却隔着诗。我深深体会到了诗带给吴重生的力量和激情,同时也感知到了诗的温度和速度。
虽然我与吴重生的交往始于国画创作,但“诗”似乎如影随形。尤其是在北京工作的那段时间,我更是有幸成为他诗歌创作的见证者、倾听者。
诗人无疑是感性的,吴重生的感性更带着速度,当然我谈的速度不单指物理层面的。在吴重生身上,我们除了读到了勤奋、敏感、执着、才华,还有跳跃性思维和持续深入的力量,也许他关注的是人生每一个顿号的意义和价值。在他的视野中,每一片落叶,每一声汽笛,每一次擦肩而过,都会成为诗的一部分,而家乡、亲人和以月而盈亏的那泓泉水,还有因为在浙江生活多年,曾经无比熟悉的大运河两端的丰满和深沉更是其挥之不去的存在,这在诗集《穿越冰达板》《你是一束年轻的光》中可以感知到,在《捕星录》《太阳被人围观》中更能捕获到。如果以时间为轴,我们会发现越到后来越能体会他诗中的那份纯粹和从容。
我很多时候读他的诗,变成了发现距离和正视距离的一种过程。幸好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距离的产物,在这中间产生的迷离和不确定性,让我这个不懂诗的人始终保持着对诗的向往,并在吴重生诗中寻找文字外延的共同性。
他用一年不到的时间,推出诗集《你是一束年轻的光》。在实现了自己诺言后的一年,诗集《捕星录》出版了,同期出版的还有26万字的散文集《捕云录》。再后一年,14万字的《太阳被人围观》出版了。由此可见,吴重生的快和执行力是其心性的外化,没有刻意,没有犹豫,犹如风,是遵循内心的真实反映。
作为诗人的吴重生,除了探究诗本身,他还关注诗的社会功能。他所主编的《用我的诗爱你》,就是由诗人对某件热点事件的深入挖掘而引发诗人群体性的关注,放大了诗的属性,从而使文字拧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让社会对生命有更多的观照,让诗成为传播敬畏生命、讴歌当下的重要媒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社会担当及综合能力。
到了这里,作为诗人的个体其实已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我们需要怎样的诗歌”。《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吴重生诗歌艺术评析》的出版,作为诗评的第一读者和诗人的朋友自然十分高兴。书中收集了近年来诗坛宿老、诗评家、媒体人及师友对他的全面评价,这对吴重生来说既是对已往的梳理,更是为再一次远航整理行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