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心献给北大荒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17

纪实文学作品《北大荒记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由黑龙江垦区各条战线不同时期的75位代表的故事组成。作者赵国春是第二代垦荒者,他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典型代表。因此,他撰写《北大荒记忆》,可以说是“本色出演”。他青年时代初写文章,对象就是北大荒,因为他体内流淌着北大荒的血液,和北大荒难舍难分,相融相汇,脐带相连。北大荒是赵国春的文学创作根据地,这里有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富矿。他用一颗赤子之心,为可歌可泣的北大荒抒情抒怀。
《北大荒记忆》中有一篇《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颇受读者关注。我在北大荒博物馆里看到一幅当年在拖拉机队学习的梁军的照片,驻足停留,肃然起敬。1951年8月21日,萌芽学校推选梁军为全国第一届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代表。到北京后,她的汇报材料和决心书很快在《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看后十分满意,随即题写了“萌芽学校”校名。
赵国春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源于现实生活,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活脱脱地耸立在读者面前。《北大荒记忆》贯穿着真心浇灌、真情流露、真意跳动。收录在《北大荒记忆》里的每一篇作品,均是情动而辞发的真诚之作。赵国春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立言于诚。我是赵国春的忠实读者,赵国春对北大荒的炽热情感和大爱之心,总是感染着我。
当我读到《开发荒原的带头人余友清》这篇文章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这样的感人话语:“茫茫雪原,乌云低沉,战士们扛着设备,拄着木棍,艰难行进,身后留下一串串脚印。”这正是北大荒开拓者的生活写实。余友清曾是一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老战士。1955年元旦,在虎林成立了铁道兵开发荒原的第一个农场,称为八五零农场。余友清带领战士们顶着“大烟炮”,用人拉爬犁将山材运到农场,盖起了当地第一座四层大楼,开发了近40万亩荒原。1960年11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有关余友清的先进事迹报道《北大荒的老红军》,在青年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我读完《打工妹左静的特殊党费》,陷入沉思。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左静的爷爷、父亲都是北大荒的垦荒者,她是北大荒的第三代,也是祖孙三代中唯一的党员。那年左静和丈夫离开农场外出打工,在唯一的行囊里,装了一本《中国共产党章程》。弥留之际她坚定地说:“把我生命的全部,无私地捐献给我的第二故乡,将健康有用的器官,捐给那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让我的生命得到延续,这也是一个党员向党组织交的最后一份‘党费’吧!”
《北大荒记忆》中的人物,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名气大小,不论男女老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为了北大荒的美好明天努力奋斗。这些开拓者、奋斗者、拼搏者,每一个人都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有信念、有专长,这些让人敬佩的人物,汇聚成了《北大荒记忆》的洋洋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