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用心 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人民日报社 何洁琼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14



  不久前,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焦点。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开幕式上还特意秀了他的中文。许多与会人士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热门国际项目和最大合作平台,该项目取得的成就对许多国家来说是有目共睹的。

  我是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的记者,我的工作是用外语讲好中国的故事。Read China(读懂中国)是我们客户端的开屏语。在和海外受众的交流中,让他们真正读懂中国,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一定要深入新闻现场,透彻理解其中的中国智慧,再用海外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讲好这些故事。

  前不久,我参与录制了一期在非洲落地的英文节目,分享我在贵州化屋村的采访经历,没想到一个中国乡村摆脱贫困的故事却如此打动非洲观众的心。

  化屋村曾经是个与世隔绝的“悬崖村”。通过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山里山外的道路修通了,“悬崖村”变成了乡村振兴的范例。

  我的采访对象兰姐特地带我爬了“手扒岩”,那是当年村子里唯一的出村途径。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理解它为什么要叫“手扒岩”:脚下压根儿没有路,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双手扒拉着岩壁一点点往上挪,每挪一步,我都要担心自己是不是会掉下去。

  看我爬得吃力,兰姐说,她当年赶集的时候,既要照顾孩子,又要买卖东西,过“手扒岩”时,不仅身上要背着重物,怀里还得抱着孩子。

  听着兰姐的讲述,我深受感动。对于我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惊险的体验,但对于村民们却是曾经不得不面对的日常。

  而现在,兰姐住进了“新村”,开起了民宿,做起了农家乐,止不住的笑容里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短短20年,生活的改善是她曾经想都不敢想的。

  这只是中国万千脱贫故事中普通的一个,但看完了外拍片段,演播厅内的非洲主持人却非常惊喜,他说非洲也有很多这样的村子,他特别希望非洲可以借鉴中国经验。

  这期节目播出后,在肯尼亚创下了该节目的历史最高收视率。在塞内加尔,一位观众表示:“中国农村的变化太让人震撼了!村民们不用再进城去找工作,他们可以留下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确实,相似的遭遇、共同的使命,把中国和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故事引起了非洲观众的共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激起了非洲观众的浓厚兴趣。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人们看来,中国奇迹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热切关注中国经验。而做出能让他们听进心坎儿里的报道,不就是我们讲述中国故事的动力吗?这,是用情!

  此外,我们还要用心!我曾去过非洲,在莫桑比克参与中非农业合作的报道。我们去的万宝莫桑农业园是中国在非洲最大规模的水稻合作项目,这个项目有效缓解了当地的粮食短缺问题。

  当我们的车子在园区内穿行时,路过的当地人都会非常热情地打招呼,用英文喊着:“China,Wanbao!”对于他们来说,谈论“万宝”就是在谈论“中国”。

  为什么China在当地如此受欢迎?农妇安娜告诉我:“万宝”将开垦出的部分土地无偿交由他们使用,还给他们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和机械设备,等到收获的时候农场还会收购他们种植的大米,完全不愁卖。更重要的是,来自中国的技术人员还给他们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她说:“掌握了技术,就不怕养不活自己和家人了。”加入项目才4年,安娜盖起了新房,还有能力让孩子去上学了。

  当地官员对中国的感谢也溢于言表。他们告诉我,农业几乎是当地唯一的支柱产业,但由于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的制约,大量土地被荒废。

  只有中国真诚愿意在这种短期看不到收益但又惠及普通人民的项目上做出巨大投入。可以说,我们所做的是当地没法儿做,而一些国家又不愿意帮的事儿。

  在中国的帮助下,当地的水稻年产量从每公顷一两吨提升到了每公顷八吨,还有了更符合当地人口味的大米品种,莫桑比克前总统格布扎亲自把它命名为“好味道”。

  我今天分享的这两个新闻故事更加深刻地说明,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赠人玫瑰则手有余香,成就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

  几年的采访经历告诉我: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胜于言,事实胜于雄辩。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我们不仅要用情,更要用心!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