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讲述“何以中国”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08

  从贵州奔赴山海,用热爱与真诚向世界讲述“何以中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璇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当写下这句话时,我刚乘坐飞机从越南胡志明市返回贵阳。自南向北,透过舷窗,我看到一望无垠的湄公河三角洲平原如一张巨大的画纸在大地上铺陈开来,“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工笔画”在这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这句话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时间回到5天前,我有幸作为贵州日报报刊社“丝路十年——‘一带一路’上的贵州故事”大型融媒体国际传播活动首批采访团成员奔赴越南实地采访。

  与越南的初遇,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热带雨后,明媚、热烈的阳光为我们拭去一身的风尘,接纳我们,迎接我们。

  这是一场山与海的双向奔赴,我们循着贵州企业“出海”的足迹一路追寻。

  这一站,行走在工业园区,看到偌大的制造工厂里,上千名员工中中国籍员工只占了不到百分之五,一线技术操作员几乎全是越南籍员工。“中国师傅”把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生产的技术手把手教给了“越南徒弟”,而今“越南徒弟”也成长为“越南师傅”。这或许就是中越“同志加兄弟”情谊最动人的地方。

  这一站,穿行于热带雨林,听越南橡胶商人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讲述他从北到南的中国行故事。对他们而言,比订单量的增加更有意义的是,合作与挑战带给他们产业更加磅礴的动力与活力。

  这一站,漫步在湄公河日落时的码头,眼前货轮轰鸣、车水马龙,凝望远方祖国山河远阔,也感受到当地烟火中中国智慧润物细无声。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共商共建共享的新丝路上互联互通,丰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在这次海外采访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批批贵州人、贵州企业大胆走出去的担当与作为;读懂了越来越多的越南人民对贵州、对中国的认同与喜爱,更找到了心中的答案——我们为什么要做国际传播?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时间回到两年前,贵州日报国际传播中心成立,我加入这个年轻却有无限空间的团队,初尝国际传播工作。

  至今难忘的是刚开始时,我们问在外留学的朋友:“外国人对贵州的印象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是无。一字重千斤,我深知,国际传播工作是一项极具使命感和挑战性的事业。路虽远,然行则将至。

  而怎样开始,是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在德国出版界有一句流行的话叫“故事驱动国家”,意思就是一个国家的故事传播得越广,世界对其了解就越多。作为国际传播者,我们不能只在海外留下一块块一闪即逝的碎片,而是应当以有情感、有温度的中国故事直抵人心,才能拉近同世界的距离。

  两年来,我们用影像的形式讲述了法国运动员因为山地极限运动选择贵州、荷兰艺术家因为艺术包容钟情贵州、德国网红博主因为民族风情爱上贵州的人物故事,讲述了动物生命的起源、5亿年前的“金钉子”、18个世居民族的文化故事,讲述了“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梵天净土、地心历险的生态故事,讲述了二十四节气里的贵州物语、桥梁超级工程里的贵州力量……从春夏到秋冬,从乌蒙山脉到苗乡侗寨,我们希望在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里找到贵州海外“破圈”的密码,让一个个故事搭载着贵州去往世界各地。

  两年来,从零起步,我们逐渐让不同国家的数万粉丝认识了贵州、了解了贵州。我相信,只要我们永远保持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保持对世界变与不变的洞察,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和创新的追求,这片土地也将给予我们不竭的源泉。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总结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殷殷嘱托豪情满怀,又是一年记者节,2023年也即将进入尾声。我想以此与所有同行共勉:从此刻出发,用热爱与真诚与世界握手,向世界娓娓道来“何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