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中国故事 淬炼时代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 张雪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06

主 题:悦读时代 对话茅奖

嘉 宾: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毕飞宇(右)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孙甘露(中)

主持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张雪娇


  10月27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孙甘露做客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

  毕飞宇凭借长篇小说《推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孙甘露凭借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两位作家结合各自作品,从自身角度和经验出发,围绕文学创作、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文学作品的影视化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呼唤更多力量关注


  《推拿》于2008年出版,毕飞宇有写作意向是在2006年。之所以会写这部作品,是因为他关注到了当时的一个数据,即中国残疾人总数将近7000万人。“他们像细沙一样分散在我国各地,这么庞大的群体,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我没有见到过一本真正把盲人作为描述对象的书。那种真正切入他们内心、走入日常画面的小说,我没见过,那我就要写,要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他们。”在谈及《推拿》的写作初衷时,毕飞宇这样介绍道。

  《推拿》是业界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创作对象的作品,它的出版为全社会了解和关注盲人群体提供了示范样本。

  与《推拿》将视角聚焦在盲人群体相似,《千里江山图》讲述了一群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地下工作者。

  20世纪30年代,中共上海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央局作出了一项绝密的重大决策,即“安全地将中央有关领导从上海撤离,转移到瑞金,转移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除了领导人,其他人员、机关、文件、电台、经费都要做好相应的安排。”为此需重建一条绝密交通线,并组织了若干特别行动小组负责打通从上海到汕头这段距离3000多里的通道。《千里江山图》就是以这段不为人知但又惊心动魄的革命史为题材创作而成。

  《千里江山图》中的故事发生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那些隐姓埋名的烈士,那些以假名或者外号出生入死的烈士已经长眠地下。孙甘露表示:“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缅怀他们,记述他们的事迹,使其传之久远,同时也希望能让更多读者了解和关注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写作的过程是在做减法


  毕飞宇继《推拿》出版15年之后,再次推出了长篇小说《欢迎来到人间》,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欢迎来到人间》讲述了泌尿外科的主刀医生傅睿在遭遇7例肾移植病人因并发症感染死亡后,陷入现实和精神双重危机的故事。

  精神无形,难以言表。《欢迎来到人间》的写作难度可想而知。毕飞宇坦言,早在写《推拿》的时候,就已经在构思《欢迎来到人间》,之所以15年后才最终出版,中间有数十次想放弃。《欢迎来到人间》呈现出来只有20余万字,但实际写了100多万字,比《推拿》难得多。

  “因为写作时间长,有时候写到后面,前面部分已经忘记或者又不满意了。删删减减,中间数十次想放弃,但每次放弃以后,过一段时间,就会迸发出新的灵感,一次又一次打开电脑,把它调出来,就这样才得以完成。”毕飞宇如是说。

  对此,孙甘露深有感触。距离他上一部长篇小说《呼吸》出版25年后,才推出了《千里江山图》。

  孙甘露坦言:“这可能也和性格有关,我没觉得自己的写作有多了不起。多写一本,少写一本,在我看来是一样的。换个角度说,我虽然长时间没写,但我一直在读,不单是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我对这个行当是了解的,我对写小说这件事心里也是清楚的。”

  此外,孙甘露介绍,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朋友都给他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同时他也得到了海量的材料。但因此也遇到一个问题——怎样把经验和可能有的材料聚拢起来,使它变成小说的一部分。最终,他得出结论,写作,关于历史的想象也好,历史材料的运用也好,它不是一个越来越多的过程,而是一个减法——怎么样越来越少,最终将自己最满意的那部分呈献给读者。


  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千里江山图》热忱描绘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谱系,无疑是一部在新时代书写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作品。

  在写作《千里江山图》时,孙甘露参考了当时的城市地图、报纸新闻、档案等真实材料,力求靠近历史真实。书中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广州、南京的社会环境、风物和生活,重点还原了当时上海的建筑、饮食、风俗和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建构出了令人身临其境的小说空间感,给读者创造了沉浸式阅读氛围。

  “从根本上说,百年来,这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涌现了多少人、多少思潮、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从这样一个角度切入写作,从这样伟大的历史事件切入写作,从这些风华绝代的人物切入写作,是作者的幸运。”孙甘露在创作感言中表示。

  《推拿》中,毕飞宇将触角伸向了城市边缘的特殊群体,用极大的心理空间来表现一个时代人性深处的暗域。《欢迎来到人间》中,则从医患、夫妻、家庭等多维关系入手,全方位洞察一个看似完美无缺的顶尖医生的内心痛楚,构建出当代人复杂多面的精神世界。

  “不管我写什么时间段,也不管我写什么作品,第一动因一定是这个时代某个点触动了我。”以《欢迎来到人间》为例,毕飞宇介绍,跟其以往小说区别最大的一部分就是,以往小说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心理描写,而这个作品就直接进入人的内心精神层面,这就是与此时此刻的时代性相呼应,因为当下更多人关注精神世界。


  对作品改编持欢迎态度


  文学与影视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毕飞宇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并被改编成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电视连续剧《青衣》,《推拿》已经推出了电影版、电视剧版和话剧版。

  对于影视化改编,毕飞宇毫无疑问是开放的。他曾数次面对自己的作品被改编,但无论是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还是话剧,即便被邀请去现场,也从不干预别人的改编。

  “我对改编永远有自豪感,因为一个艺术家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可以影响别人。一部作品的原著就像‘踢’了别人一脚,成为别人动起来的动因。至于这脚踢出去会怎样,我不用去管。”毕飞宇说道。

  同样,自《千里江山图》问世并屡获大奖以来,根据其改编的各类文艺作品都已陆续进入创作。改编的谍战剧《千里江山图》,于2023年6月发布首张海报,该剧以革命历史为背景,描绘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涉及的“看不到的战线”,呈现出一个无畏牺牲的英雄故事,填补历史空白。

  “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同样让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对于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孙甘露也持欢迎态度,“不同的呈现形式会有不同的受众,同时也有它自身的价值。如果作品能够被改编,对作品来说,也会有一个更大范围的传播,能让更多受众关注到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