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2023年版权产业海外风险防控培训班在沪举办,授课专家提到,中国企业应——
扩展国际视野 增强规则意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02
▲2023年版权产业海外风险防控培训班的学员们来到上海东华大学,参观、了解设在校内的上海汉服版权中心。在时尚科创中心一体成型实验室了解汉服纹样以及其衍生设计出的文创产品。
▲2023年版权产业海外风险防控培训班的学员观看中国高校原创时尚汉服设计群英会获奖作品秀。
如何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队伍?10月16日至18日,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在上海举办2023年版权产业海外风险防控培训班,这也是自双方合作以来举办的第五期培训班。培训班集中讲授版权涉外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引导学员进一步扩展版权工作的国际视野,增强规则意识。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入海外市场,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妥善化解国际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这不仅直接关系我国企业的利益,也直接关系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王志成在培训班动员会上如是说。
版权产业国际风险防控能力亟待增强
近年来,中国在创新和创造领域的表现引人注目,版权产业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版权产业经济贡献调研数据显示,中国版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升,总体规模进一步壮大,2021年中国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为8.4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7.41%。同时,我国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版权产业的商品出口额连续增长,2021年我国版权产业的商品出口额为4576.10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3.61%,连续多年在全国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稳定在11%以上。
此外,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推动版权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最新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全球第12位,拥有24个顶级科技集群,占据全球前100个科技集群的首位,显示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已连续11年在“创意产品出口占贸易总额之比”指标中位居全球第一。
王志成表示,正是由于中国企业和其创新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外竞争对手的关注,因而知识产权引发的贸易争端事件频频发生。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版权涉外工作的新形势和版权产业国际风险防控的重要意义。他还特别提到,我国文化科技等产业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行业中强势的跨国公司已经形成先发的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时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版权方面的困难和风险,尤其对以内容产品为主的企业来说,版权的国际风险更为突出。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看来,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以版权为核心的文化和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各国文化交流、创意互动和经贸合作的重点,也成为全球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亮点。但是,这一产业在充满商机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在数字创新浪潮下,如何准确识别版权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风险防控策略,提升国际风险防控能力,对于中国版权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版权产业海外风险防控培训班举办的初衷正是希望通过集中讲授版权涉外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拓宽相关机构版权工作的国际视野,增强其规则意识,从而提升我国版权产业的国际风险防控能力、国际运营能力以及国际传播力。
版权产业海外风险防控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王志成提到,从构建版权产业国际风险防控体系的角度出发,需要进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企业层面的微观运营,构建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措施有力、分工协调的版权产业国际风险防控体系。
他进一步阐述,政府要做好基础制度建设、信息服务、对外交流合作等全局性工作,制定符合版权产业海外维权要求的政策措施,建设相关信息库,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等,为企业走出去做好引导和政策保障工作。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所处的国际营商环境制定相应策略,除重视内容产品创新外,还应建立风险预警、防控机制,积极应对版权纠纷和侵权行为,切实维护自身权益。相关行业协会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当出现海外版权纠纷时做好沟通工作,引导和组织涉案企业积极应诉。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版权强国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建立了集“一法六条例”、8个国际公约以及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于一体,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规则,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体现新技术发展的比较完备的版权法律制度体系;建立了司法与行政并行、多部门协调配合、惩治力度不断加大的版权双轨保护体系;建立了覆盖作品登记、宣传教育、版权交易、产业发展等全产业链的版权社会服务体系;建立了多边合作和双边交流相结合、充分参与国际版权治理、展现中国国际影响力的版权国际合作体系。这四个体系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版权体系,既符合和适应中国国情,又为积极和充分参与国际版权治理提供支持。
刘华表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一座知识财富的金矿,提供包括知识产权政策制定、产权注册和争议解决、数据库、合作平台和能力建设等全方位系统化服务。今年4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中国国家版权局签署了双边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将进一步加强版权立法、执法、产业发展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
加强沟通交流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
如何提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强化品牌国际影响力,使企业走出去的脚步越来越稳健?在为期3天的培训班上,来自版权产业一线的中外专家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发展司司长高航强调,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立法或者不同的规定来协调版权方面的问题,而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在讨论版权风险防控方面,了解各个国家版权保护的新进展以及有哪些新规定,都是大家应该考虑的问题。”
“版权实际上有着很强的地域性。”意大利都灵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历山德罗·恩里科·科戈也持相同观点。他提醒大家,目前27个欧盟成员国关于版权的一些法律法规并不一致,某个产品或作品在一些成员国家会遇到版权问题,但在另外一些成员国家可能不会被认定为存在侵权行为。他建议,在同欧盟国家的贸易往来中,要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提前做一些法律评估。
科大讯飞副总裁、法律与知识产权部总经理朱静梳理了企业在涉外运营中常见的法律风险以及规避方法,她提出三个需要遵循的原则:一是要较早介入,这是有效防控的基础;二是要做“出海”布局,并在产品“出海”之前做一些风险排查;三是强化内部的管理和培训。据了解,科大讯飞内部设立防火墙指标和处罚机制,一个新产品上市,会把多种风险提醒到位,包括提前储备知识产权风险准备金,预防出现版权侵权纠纷。
民间文艺作品是文化走出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民间文艺作品在“出海”中如何防范风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胡开忠给出建议,在了解当地著作权法律规定的同时,要及时做好国内国外的作品登记,打上自己的版权符号。“只有这样,在遇到侵权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主张版权保护。”胡开忠还指出,民间文艺作品在“出海”的时候,除了运用版权保护,还可以用商标、专利、反不正当竞争等知识产权工具箱的“工具”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胡开忠最后呼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完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走出去过程中也要传播好中国版权声音
国林赫哲沙陶文化推广有限公司总经理国林介绍,黑龙江省同江市已经连续举办9年的中俄边境文化季活动,中俄文化季是打造融汇中国文化、融洽两地感情、融通经贸发展的金字招牌和务实载体。从赫哲民间文艺百年走出去实践成果来看,通过中外版权交流合作,双边版权产业不断发展,双方都得到了有益的借鉴和有效的提升。“因此,我们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让我们的版权产品更好适应国际市场,版权企业才能更加适应国际化竞争。”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努力构建从版权、产品、渠道、人才到资本的“五位一体”走出去布局。在创办美国纽约公司和日本东京公司基础上,完成对法国科学出版社(EDP Sciences)100%股权的并购交割。这是中国科技出版机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完成对西方国家出版机构的并购,意味着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方式逐步从“造船出海”“借船出海”向“买船出海”转变,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向走进去的深化转变。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张凡详细介绍了公司走出去工作的实践和探索,张凡认为,资本走出去是提升国际传播力最重要的手段,只有真正走到国际出版市场,才能真正具有国际传播能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国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开展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调研项目,总结出版权保护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南通家纺模式、德化陶瓷模式、吴江丝绸模式,并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平台向全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双方还共同启动了“IP与创意产业:景德镇故事”项目,这些都为讲好中国版权故事提供了鲜活素材,也为全球版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