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出版社“大夏书系”迎来20周年——

出版这样助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金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02

  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少不了高质量的教师,而高质量的教师少不了高质量出版的助力和赋能。日前,来自全国各地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代表、出版社和作者代表等近300人汇聚华东师范大学,共贺“大夏书系”出版20周年,共话“大夏书系”20年的成长与蜕变。

  建设“大夏书系”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教育”出版方向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夏书系”名称发端于“大夏大学(华东师大前身)”,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为全国教师用书的知名品牌。


  一套有明确使命担当的图书


  现已是华东师大出版社副总编辑、华东师大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长的李永梅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20年前,在编辑出版朱永新的著作《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时,朱永新说,他感觉教育政策理论、教育出版和读者之间联系微弱,大家各成孤岛,急迫地需要有一座桥梁来沟通和往来。20年后的2023年,在编辑出版朱永新新作《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时,朱永新对“大夏书系”所做的上通下达、助力教师教育发展的工作给出了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

  能看出,李永梅是颇为自豪的。事实上,她也确有这份自豪的底气。创立于2003年的教师教育出版品牌“大夏书系”,现已出版1200余种精品图书,3000余万册图书走进教育现场,覆盖全国70%以上县级行政区域及部分海外地区。一些图书一印再印,被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选入教师共读书目,是名副其实的常销书。可以说,哪里有教师阅读,哪里就有“大夏书系”。

  总结“大夏书系”的成功经验,华东师大出版社董事长、社长王焰给出了3个关键要素——明确的使命担当、强烈的问题意识、独特的文体风格。王焰说,“大夏书系”自创立以来,致力于传承教育经典、传播教育常识,普及世界教育学术,发掘本土教育智慧,自觉融入中国教育改革大势,呼应“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建设学习型大国”国家战略,这是一套定位鲜明、有着“明确使命担当的图书”。

  据了解,“大夏书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框定3个“基本问题域”,即教师应该厚植什么样的“知识树”、课堂应该建构什么样的“师生学”、学校应该描画什么样的“路线图”,架梁立柱,谋篇布局,以优质选题呼应问题,以优质图书对接需求,建立起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涵盖教学、课程、管理、德育、评价、实训等领域的产品体系。

  “大夏书系”还根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阅读习惯,定位图书文体,在理念正确、内容有用的前提下,追求文字好读、耐读,形成情智交融、理趣相生的语言风格,出版了一系列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教育案例、教学实录、名师随笔、名家演讲,以及一大批理论诠释类、政策解读类、经验反思类的好书,在思与行、学与用之间搭建了融通、转化和相互提升的桥梁,成为教师们专业成长好参谋和教育教学好帮手。

  近年来,“大夏书系”还创立了“大夏书系读书节”“大夏悦读会”“大夏种子教师计划”等公益项目,丰富中国教师教育实践经验,服务中国教师教育理论创新。

  “得益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学术哺育,华东师大出版社的专业支撑,‘大夏书系’立地生根,抽枝长叶,描画了一幅教师教育出版品牌在新时代中国行稳致远的美好图景。”王焰说。


  与作者读者结成成长共同体


  纵观“大夏书系”20年的发展时间轴,可以清晰地看到:前10年,“大夏书系”更多的是用图书出版为教师成长之树培根,努力为教师胜任教职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图书资源;在刚刚过去的10年间,“大夏书系”则在图书出版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创建教师成长共同体,以专业阅读和写作为切入口,为教师提供适应专业成长需要的知识和实践服务。

  “可以说,前10年我们用图书出版为教师立足提供读物,后10年我们用知识和实践服务为教师创新提供动力。”李永梅向记者分享了两组数据,2003—2013年,“大夏书系”共出版约560种图书产品;2014—2023年,“大夏书系”在已出版约650种图书新品的基础上,形成了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全面知识服务体系。

  自2013年创立“大夏书系读书节”至今,“大夏书系”团队已奔赴包括新疆、西藏、甘肃等地区在内的国内绝大部分省(区、市),开展了近200场公益读书活动,为厦门海沧、湖南浏阳、甘肃静宁、新疆铁门关、江西南昌等多地定制了区域读书方案;在线的与教师共读共写活动已成品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师网友参与,已成为教师读书的网络大本营和部分高校研究生的课程资源。

  “我们每年策划组织20余场大型在线直播活动,2018年至今,累计策划组织和参与组织在线读书和写作活动150多场,全国各地逾百万教师通过这些活动得到沟通、交流和成长。”李永梅还告诉记者,近年来在网络上与五湖四海的教师们共读共写共研,催生了“教师接力写作计划”——通过教师们在线认领365天中的任意一天进行记录式写作,搜集中国教育的现实图景,推动教师翻开书页拿起笔写出来。“教师接力写作计划”开展3年来,“大夏书系”微信公众号已经发布此类文章近900篇。

  “20年一路走来,我们已经跟作者、读者形成牢固的成长共同体,尤其是在教育现场与老师们相识相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们真实的需求,给我们的选题带来了源头活水,让我们的编辑走出书斋成长为教育领域的深入学习者、研究者和服务者。这些大夏人的不断成长,成就了‘大夏书系’的不断发展。”李永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