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华文明之源

作者:阅读推广人 启航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13



  2002年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至今已20余年,取得了显著成果。《听首席专家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作者王巍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项目执行专家组组长之一。在这本书中,他用考古现场和出土文物的实物照片等第一手材料,再现了距今5500年至3500年间中国重要文明遗址的考古发现,以此来证明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可以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显示了中华文明的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对于坚定和增强当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可以了解到,验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方法只有考古。本期榜单上的《考古真好:一百个故事里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就像是《听首席专家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详细注脚。从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华诞起,从媒体的宣传,到活动的开展,使大众对考古的兴趣迅速升温,一直被认为专业性很强的考古一下受到了空前关注。《考古真好》精选了大众普遍关心的,如人类右利手始于何时、上交文物奖多少、古人如何改错字等100个话题,涵盖了考古的各个方面,用轻松的文字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了中国现代考古百年的发展。如果说《考古真好》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详细注脚,那榜上的《夏文化十二讲》就是对夏朝存在与否的详细注脚。这本书是河南大学夏文化暑期研讨班部分课堂讲演的合集,对于目前夏文化研究中的谜团、争议等给予了解读。

  祝勇的《在故宫看见中国史》中的历史当然是经过考证的。故宫历史不长,只有600多年,但是其中的文物和典籍却包含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祝勇讲历史和他讲故宫一样,既有学术的严肃,又有感性的温度。有些篇目的名字,一看就能让人产生无限联想,“澶渊:战争与和平”会让人联想到托尔斯泰的名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和王朔脱不开关系,“曾国藩的‘二十二条军规’”会不会也是黑色幽默呢?祝勇还横向比照了西方同时代的历史,引述了西方重要历史学家、哲学家的某些观点,让读者不禁感叹他的博学多闻。

  就像电影永远在讲人的故事一样,历史的主角同样是人。《素锦的香港往事》讲的是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真实故事。故事如《查令十字街84号》一般,是由书信组成,时间是1956年到1976年,内容是她和妹妹的通信。书信最能真实展现人的内心世界。这数百封信既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女人20年的光阴,也展示出“一位香港普通小市民对于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当然也反映出了20世纪50至70年代香港普通百姓的生活,称得上是“研究香港城市史的文献史料”。一个人的故事是这样,那三个人的故事呢?读一读讲苏洵、苏轼、苏辙人生故事的《眉州三苏》吧。

  榜上其他图书,如《常识课》是一本在网络可以查到很多知识的时代,教师仍然能够传授给学生的常识;《书画修复六十年》从年代数字上就可以一窥主人公的工匠精神;《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华大地上的自然风物和人文创造,由此揭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基因;读《正道:中国文化传统》当然是因为作者——国学大师张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