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仰望星空的人

作者:黄传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08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对于报告文学作家来说,如果书写的是一群仰望星空的人,那是一件多么令人憧憬、令人激情四射的事情。《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正是这样的一次写作。

  2019年年底接受创作共和国功勋孙家栋长篇报告文学的任务后,我便紧锣密鼓地进入了创作状态。先是从网上搜集大量有关孙家栋院士的材料,阅读后对我国航天科技总体情况和孙家栋的人生经历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罗列采访对象。

  2020年1月6日,北京迎来了第一场大雪,我冒雪前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始第一轮采访。在研究院办公楼门厅里,我第一次看见科学巨匠钱学森塑像。他目光炯炯,右手指向前方,仿佛依然在带领着中国航天人向太空挺进——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

  当我穿越时间隧道,走进中国航天的初创时期,我被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深深触动了。如同后来在采访孙家栋院士时,他告诉我的那样: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储备,是根本不具备搞“两弹一星”最基本条件的。正是由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下了铁的决心;有了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赤胆忠心、殚精竭虑的奋斗;有了第一代航天人的兢兢业业、攻坚克难,才有了导弹升空、卫星上天。

  钱学森和“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远涉重洋,历尽艰辛,甚至冲破种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他们不是寻常的羔羊跪乳,慈鸟反哺;而是中华优秀儿女,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国有难,召必回,以身许国,壮怀激烈!

  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这一点在那一代航天人身上,展现得最为充分。

  孙家栋留学归国,一参加工作,便在钱学森和“航天四老”的领导下,他最强烈的感受是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奉献牺牲精神。他后来常常说的“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便是由此而升华的。

  我似乎一下子抓住了本书的命脉——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

  我将书稿的第一章定为《归来》,集中笔墨书写航天老前辈归国,也曾有过一时的犹豫:共和国功勋孙家栋的报告文学,第一章写的却是航天老前辈,会不会与主题游离?然而,我很快就拿定了主意,孙家栋与航天老前辈一脉相承,正是有了他们的言传身教,才有了孙家栋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人生。

  范本尧、欧阳自远、叶培建、杨长风、吴伟仁、姜杰等院士,李祖洪、谢军、张荣桥、孙泽洲等航天界的翘楚,哪一位身上不是熠熠生辉?

  这些日理万机、不轻易接受采访的大忙人,一听说我要写孙家栋,没有一人推辞,都挤出时间与我交谈。

  他们给我讲东方红一号、讲“嫦娥”、讲“北斗”、讲“天问”。感人的故事、精彩的细节、飞扬的激情,一次次打动了我。于是,一个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孙家栋,一个敢于创新、奋发图强的孙家栋,一个无怨无悔、航天报国的孙家栋,一个气壮山河、问鼎九天的孙家栋,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变得丰满起来、生动起来。我们似乎成了早就相识的朋友。

  92岁高龄的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朴素、随和、谦虚、慈祥,如同邻家老教授。他一再对我说:航天事业是集体创造的事业,首先是中央正确决策,其次是全国大力支持。你一定要多写写航天群体,多反映航天精神;至于我个人,不过就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我想起了一个细节: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当孙家栋坐着轮椅来到会场时,“北斗”工程的功臣们都围了过来,向这位工程首任总设计师、高级顾问表示致敬。孙家栋就是这样,一直用自己的智慧、胆魄和品格引领着整个航天界,同时也受到了所有航天人的敬重。

  我非常清楚,对于共和国功勋孙家栋,对于中国航天的丰功伟绩,限于时间及个人才华的原因,拙作只能算是一次简略的叙说。

  这是一次书写英雄的写作,也是一次向英雄致敬的写作。(本文有删减。)

  《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

  黄传会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