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奉献了爱与智慧

作者:本报记者 范燕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08






  创办华坪女子高中的张桂梅校长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致力于为更多贫困家庭的女孩提供受教育机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从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到“改革先锋”,再到“人民教育家”,于漪用一生诠释了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教职到全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再到创办西湖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一直把学术研究、学生培养作为己任;回国任教的数学家丘成桐倡导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国家培养世界一流的数学人才……

  在第39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选择了一些知名教育工作者的报告文学和传记作品,走近他们的人生历程,用心聆听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收获启迪。


  引导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虽然近年来有不少关于张桂梅校长的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作品,但是当我们读到《蝴蝶的翅膀: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这部作品时,依然会被深深地打动——作家把张桂梅校长的先进事迹,用一个又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表现出来。谈到这本书创作背后的故事,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儿童文学出版中心主任谈炜萍介绍说,在相关部门的统筹安排下,云南籍报告文学作家李朝德获得了去张桂梅所在的学校任教、采访、调研3个月的机会。这段时间,作为学校的驻校老师,李朝德多次采访张桂梅校长和与她朝夕相处的老师、学生,近距离观察张桂梅校长和孩子们之间的日常相处,掌握了大量尚未对外公开的第一手资料,用饱蘸深情的文字再现张桂梅校长传奇、坎坷的人生。同时,更聚焦张桂梅校长的大教育观,深入学生们的生活日常和内心世界,讲述她如何用爱和智慧,或雷厉风行,或春风化雨,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山区女童走出成长的困境,突破命运的禁锢,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寻找到人生的意义。


  对学生有教无类悉心浇灌


  “时间如河水般缓缓流淌,每件小事、每个人都成为一颗砂砾,悠然静置在这条河流之底。历史,就是这种沉淀,这种聚积。为了勾连过去与现在,为了留住流逝的瞬间,为了记录那些杰出人物的不平凡事迹,我们需要一部部充满生活质感、紧贴时代脉络的纪实作品。”“申光计划”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总序中介绍这套书的出版初衷。近日上海书展举办的图书发布会上,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在书展现场这样说道,“申光计划”是弘扬上海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研究整理这些典型人物的个人传记或者自选作品,让读者了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音乐、金融、经济等领域发展的新面貌,对于记录上海的发展历史、反映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有重要意义。

  “申光计划”首批丛书推出4本,《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于漪传》就是其中的一本。在叩问语文之“门”的道路上,于漪始终坚持教文育人的教学理念,如一位君子,不仅以其充盈的生命力向学生传道、解惑,也用她至真至诚之心关爱他人,心系国家的发展。从一线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于漪将她的教育理念融入毕生事业中,躬耕基础教育事业七十余载,对于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的悉心浇灌。《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于漪传》通过对于漪人生与事业的叙述,在字里行间展示出这位人民教育家的优秀风采及高贵品格,从而揭示于漪及其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发与意义。


  在数学中追求人生的至真至美


  丘成桐是享誉世界的华人数学家,他27岁时因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一举成名,33岁就获得了世界数学最高奖项菲尔兹奖,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2022年4月,丘成桐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他的目标是,10年后培养一批人才成为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研究数学的经验是什么?当下,丘成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数学人才?这些问题可以在《真与美:丘成桐的数学观》(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一书中找到答案。

  该书集结了丘成桐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对数学和人文教育思考的文章,呈现了一位天才数学大师沟通数理与人文的努力与实践,透射出其追求真与美的数学观和人生观,一字一句皆饱含着对真理的追求、对美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科学事业的殷殷之情。读者可在其中了解这位誉满世界的杰出数学大师的治学心迹与家国情怀,感受天才头脑的思维活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并见证他追寻学问的理性以及对人才教育的计之深远。例如,对于数学人才培养,丘成桐的个人建议是“集中精力培养一批特别有才华,又对于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这批人不受高考和奥数的羁绊,从少年开始,就接受数学大师的亲授熏陶。他们中间必定会有人脱颖而出”。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5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始终步履不停。《自我突围:向理想前行》(中信出版集团 大象出版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首部作品,这本书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也写给青年学子,书写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大家共同前行。

  西湖大学在科教兴国的新时代背景下为梦想应运而生,而关于教育,施一公亦有自己独特的理念与情怀。在《自我突围》中,他谈及年轻人上大学的意义:上大学是为了学知识、充实自己,但一定不只是为了学知识,最重要的是学做人,在追求“小我”的同时,心里有一个“大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要有一个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同时,他也将自己积累多年的优秀学习方法在书中一一分享,总结出一系列关于提高科研论文写作、专业英文阅读能力的“妙招”,为同学们提供切实帮助。

  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他在书中讨论了“起跑线”是否重要,培养科研创新的精神及其责任和品质,等等。虽然在现实中面临不同阶段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他认为理想仍然是一个人人生需要追求的。在《自我突围》中,他写道:“理想,是宇宙间最美好、最可贵、最闪耀的存在,是让生命实现价值、得以慰藉、获得无穷力量的源泉。”虽然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但是当我们翻开这本书,仍能从中汲取力量,帮助我们获得实现理想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