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娱乐时代的科普短视频发展思考

作者:付丽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07

核心阅读

  科学性是科普内容不容缺失的灵魂,而娱乐性是科普内容连接大众的黏合剂。科学性体现着科普内容的主要传播价值,娱乐性则影响着科普内容的传播效果。即便在今天这个后娱乐时代,把科普内容做得尽可能有趣对实际效果的作用仍然十分关键,我们必须以创新手段把科普内容通俗化、娱乐化,但必须以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严谨、对引领和培养科学精神的适当侧重为前提,既避免过度娱乐化而失真,也避免因过度枯燥无味而失效。然而截至目前,我们对于如何把握科普内容娱乐性和科学性的平衡,如何确定不同类型科普内容中娱乐性和科学性的黄金分割,似乎缺乏较为具体深入的研究。在此后的科普短视频发展中,这类研究应当给予适当重视,以更好地指导科普短视频的具体实践。


  伴随着现代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正在被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重新定义。全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媒介传播的泛娱乐化,就是几乎所有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表达出来,娱乐超越传统话语形态,过度化地解构一切,表现一切。脱离了这个范式,传播便似乎事倍功半,行而不远。而近年来,娱乐化内容的高度同质化、空洞化逐渐让大众审美逐渐疲劳,形式大于内容的泛娱乐化泡沫已显现消退趋势,学识、素养以及品位普遍提高的大众对于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媒介传播进入所谓的后娱乐化时代。

  如果说泛娱乐化时代的内容生产是娱乐为王,那么后娱乐时代,就是内容生产要体现出文化责任与商品的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娱乐价值和传播价值的平衡。这对于科普内容,尤其是科普短视频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一个宝贵的机遇,需要我们以严肃态度深入思考。


  当前科普短视频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近年来爆火的短视频平台发展逐渐进入平稳期,一批优秀的科普短视频内容作者逐渐涌现出来。“爱科学的吴姥姥”“玩骨头的卢老师”“又皮又萌的奇异博士”等一批科普大V推出了许多叫好又叫座的科普内容,不仅收获了无数粉丝,也显著强化了科普效果,无疑是对科普工作的一种成功创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科普短视频发展没有问题,实际上恰恰相反,我国当前的科普短视频发展仍然面临着结构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科普短视频创作群体鱼龙混杂,专业性参差不齐。

  根据2021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抖音发布的《知识普惠报告2.0——短视频与知识的传播研究报告》所述,截至2021年8月,抖音平台知识创作者已经超1.5亿,这其中科普创作者占据了相当比例。如果再算上快手、微信视频号、B站、西瓜视频等视频平台,可以说我国科普短视频创作群体的规模无疑相当庞大。然而在这其中,拥有强大专业背景的优秀创作者——如活跃在B站的汪品先院士、刘嘉麒院士、吴於人教授、《博物》副主编张辰亮等,毕竟是少数。考虑到科普工作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也没有专业学科,短视频平台对于科普内容创作群体很难拟定一个有一定专业门槛的准入规则,从而导致目前不少科普短视频创作者的专业素养得不到保障。例如曾有一位科普博主制作过一个短视频,专门解释“一只蚊子在高铁上为什么不会被甩到车尾”的问题,其中引用了许多科学公式,似乎非常专业。然而根据中科院物理所一位专家的看法,他这个科普短视频忽略了很多因素和变量,存在着许多问题,极具误导性。再比如一个曾引发大量关注的《打脸中国天文学》的短视频,乍看似乎有点道理,但实际上却夹杂着一些极易误导受众的非科学内容。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给我国科普工作造成了许多干扰。

  其二,科普短视频普遍局限于知识讲解,轻视或者做不到“科学精神的引领和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普工作者意识到,相对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上对受众的引领和培养更为重要,前者只是让人们知其然,后者则是教人们知其所以然,以及如何知其所以然,但目前,后一种类型的短视频内容十分稀缺。按照《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21》中的数据,我国科普内容的创作近年来呈爆发之势,其中当年仅“科普中国”的全年传播总量就达到75亿人次,移动端总量为61亿人次。然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短视频内容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在讲解知识,告诉大家“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而一些完全不具备科学素养的自媒体也把自己包装成为科普短视频创作者,他们生产的短视频内容基本是照本宣科,甚至堂而皇之地制作和传播非科普性内容乃至伪科学内容。更有甚者,则在所谓的科普视频中夹杂了大量的意识形态私货。以上种种,不引起受众对科学和科普的曲解误解已是万幸,遑论“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引领与培养”。

  其三,信息茧房与流量导向限制科普短视频的生产与分发。

  社交媒体及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把我们推入了一个以“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为特征的“后真相”时代。而基于算法形成的信息茧房以及流量导向,也会给科普短视频创作和分发造成不良影响。众多社交媒体平台会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对其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再通过算法向其推送符合其兴趣的相关内容,从而用相对封闭的信息茧房把用户包裹起来,这就使得科普短视频内容更多地在原有的受众群体中传播,从而限制了它们铺向更大范围的受众,对更多的人群施加影响。而基于算法推荐特征,一些科普内容创作者以流量为创作导向,更多地关注营销效果,在标题、形式、关键词上下大功夫,而忽略了内容上的专业严谨与精益求精。与此同时,很多优秀的科普短视频创作者可能把几乎所有精力放在了内容本身,不注重或者不擅长紧盯算法和流量进行营销,在回报方面反而吃了不少亏。这些都十分不利于科普短视频的发展。

  除此之外,目前国内科普短视频发展还面临着同质化日益严重、内容枯燥僵硬、评价引导机制缺位、侵犯知识产权等诸多问题,都对科普短视频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得我国科普工作效果在不同程度上打了折扣。


  促进科普短视频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当然,尽管存在多方面不足,当前我国科普短视频发展也有着一些明显优势,例如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受众群体持续扩大、内容丰富度更为饱满等等。综合考虑科普短视频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现状,笔者以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思考,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普短视频的发展。

  其一,研究和把握科学与有趣的黄金分割。

  科学性是科普内容不容缺失的灵魂,而娱乐性是科普内容连接大众的黏合剂。科学性体现着科普内容的主要传播价值,娱乐性则影响着科普内容的传播效果。即便在今天这个后娱乐时代,把科普内容做得尽可能有趣对实际效果的作用仍然十分关键,我们必须以创新手段把科普内容通俗化、娱乐化,但必须以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严谨、对引领和培养科学精神的适当侧重为前提,既避免过度娱乐化而失真,也避免因过度枯燥无味而失效。然而截至目前,我们对于如何把握科普内容娱乐性和科学性的平衡,如何确定不同类型科普内容中娱乐性和科学性的黄金分割,似乎缺乏较为具体深入的研究。在此后的科普短视频发展中,这类研究应当给予适当重视,以更好地指导科普短视频的具体实践。

  其二,围绕社会热点,优化选题策划。社会热点议题自带大众关注度,在社会热点中寻找、发现以及遴选出最合适的科普选题,并及时落实执行,往往能使科普效果事半功倍。时刻关注时事热点、特殊的时间节点(如气象日、科普周等)并快速从中找到科普角度确定选题,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抓住了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撬杠,对于引领和培养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以及打击伪科学、澄清谣言等甚至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

  其三,从创作源头抓起,使科普短视频提质增量。

  科普短视频对于科普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越发清晰,要扩大产量,提高质量,就必须从生产源头抓起,支持和引导更多科研人员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适当进行传播方法等方面的培训,鼓励科研工作者把科学通俗化,快速扩大科普短视频作品的增量。与此同时,对于已经有一定规模粉丝的优秀科普内容创作者而言,可以围绕特定议题、特定专业来生产科普内容,对用户进行针对性的科普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科普视频创作群体的科学素养、传播技能和政治站位,从源头着手,强化科普短视频的传播效果。

  除此之外,开展科普法治体系建设、加强科普短视频的全流程规范和引导、补位评价引导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等,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路径。

  (作者单位:科技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