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画报》探索科普多维赛道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05

  90年前,中国科学社在上海创办、出版了《科学画报》。90年沧桑巨变,《科学画报》及其所开启和代表的中国科普事业,走过了光辉不凡的历程,凝结着几代知识分子“科学救国”“科学强国”的可贵梦想,见证着一个伟大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路。

  90年来,《科学画报》始终图文并茂地普及国内外科技进展与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因而被誉为一部浓缩的现代科技史、一部图解式的科技“百科全书”,它帮助一代又一代人提高科学素养,引导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投身科学事业。

  进入新时代后,《科学画报》资历“老”而观念“新”。《科学画报》编辑部主任助理顾淼飞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挑战,《科学画报》始终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科普形式、丰富科普功能,正在建设成为融媒体时代多维度传播的科学传播平台。


  内容为王 开辟融媒体专栏


  《科学画报》坚持专家科普、内容为王。纸质期刊的编辑出版是《科学画报》科普工作的核心和基础。顾淼飞表示,专家撰稿是《科学画报》受欢迎的关键。自创办伊始,就有蔡元培、竺可桢、任鸿隽、秉志、翁文灏、张孟闻等一批赫赫有名的专家为画报撰稿。如今,《科学画报》则建立了一支由路甬祥、杨雄里、汪品先、禇君浩等两院院士及知名科学家组成的科普创作和传播队伍。顾淼飞介绍,据粗略统计,《科学画报》的作者队伍中有200多名教授级作者、100多名院士级作者,专家级别作者的数量和质量都领先于同类期刊。

  此外,好的选题是《科学画报》保持常青的秘诀。顾淼飞表示,《科学画报》始终坚持策划社会关注度高的、有分量的热点话题,制作深受读者欢迎的原创性科普图文内容。近年来,围绕国内重大科技成果、重大工程和重点发展领域,以及国际重要科学事件和国际重大科学突破中中国科学家的贡献性工作,《科学画报》创制出大量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

  尤其是自2019年以来,《科学画报》策划实施了“立足科创中心,传播尖端科技——上海重大获奖科技成果科普化融媒体专栏”项目,在杂志上开辟《科海撷珠》融媒体专栏,将历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部分获奖成果进行专题性的融媒体报道。“这些报道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相关内容还借助《科学画报》的微信、微博、头条号、网易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再次创制和线上推广。”顾淼飞说。


  深度融合 线上线下立体传播


  近年来,《科学画报》着力推动全媒体科普平台建设,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顾淼飞介绍,《科学画报》开发创制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科普产品,例如“赛思叔叔的十万个为什么”线上少儿音频课获得上海市文创项目资助,并入选2021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大咖来了!和知名科学家一起探索尖端科技”青少年科技创新科普教育课程获得上海市科委项目资助,并进入上海市教委所属的上海市素质教育优质资源课程平台。“这些科普内容由杨雄里、汪品先、褚君浩、刘庆会、夏永姚等院士或知名科学家领衔主讲,向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阐述科创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前沿成果及其科学脉络,提升他们的科学性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

  顾淼飞告诉记者,“赛思叔叔的十万个为什么”线上少儿音频课在上海市多所小学开展了近80场线下实践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反馈,课程视频的线上全网播放量达289万次,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除了线上发力,《科学画报》还依托内容优势和品牌优势,贴近民众需求,紧扣当前热点话题、科技焦点,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据顾淼飞介绍,历年上海科技节期间,他们邀请众多科学家、科研院所与公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场场爆满,反响热烈。2020年,《科学画报》首次开展线上直播讲座——“大咖来了”科学家科普沙龙,总播放量就达178万次,成为“爆款”科普直播活动。

  “我们深知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乃至科学普及意义重大,我们也深知传播媒介、出版转型、社会发展等的深刻影响。”对于未来之路,顾淼飞表示,《科学画报》将在融媒体转型、创新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方针、科普创新发展趋势,坚持“图说科技”的特色与传统,“不断探索科普历史与资源、创新与发展,进一步扩大影响,让好玩、有趣的科普走进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