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学思践悟:如何双向奔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05
经过4天严格紧张的学习,82名青年骨干新闻工作者圆满完成青年骨干新闻工作者学习穆青、增强“四力”培训班的各项课程。4天时间里,他们分成7个学习小组,分赴兰考不同地点实地调研采访不同主题,一起在新闻采访中进行实践。
传道、授业、解惑。每个小组设青年记者导师和组长各一名,以便组织和指导学员们进行学习和探讨。实地调研期间,导师们带领学员沿着穆青当年的采访足迹,在践行“四力”中学习前辈精神,继承光荣传统,练就过硬本领。学习成果怎么呈现?拿作品来说话。实地调研后,学员们用心用情创作出了一批全方位展现兰考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形象和丰硕成果的精品力作。在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刘思扬看来,这次培训是一场学习和实践的奔赴。
现场点评:导师授业解惑
在陪伴学员实地采访之后,7名青年记者导师结合采写稿件给予了学员精彩的面对面指导。每次深入交流,都为大家做好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带来新的思考。
“这个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稿子开头语言精练、概括到位,正文把采访内容有机串起,逻辑结构清晰,每个部分也都有具象化的呈现。细节的描述,包括场景再现、话语引用等,都比较到位。”“但稿件的结尾有些空泛,可以再作提升,通过事实、细节来体现。”对每一位学员的作品,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刘晓鹏都进行专业精心点评,既总结作品特点,又给出具体改进建议。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分别从稿件的标题、内容、逻辑结构等方面,对学员作业作出点评。她详细分析了人物写作存在的共性问题,“记者最好不要有过多叙述性的语言,大家要相信读者的眼睛,要更多还原采访对象说的话,不要过度加工。”“好记者的功力不在过度加工和拔高,而在发现和传达。”张严平指出,记者在平时练笔时,可以多进行人物速写的训练。
“每个同学都特别认真,而且大家都有着扎实的文字功底。”新华社音视频部编委朱玉立足作品精准“把脉”,她认为,“集中采访的作品想要出彩,就必须要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态度,要学会找跟别人不一样的角度和新闻点。”现场,朱玉根据大家的提问,从主题稿件如何以小见大、消息能否讲故事以及如何做好调查报道等方面,悉心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客户端总编辑张显峰看来,细小的、个性化的东西更能够体现出作品的特色。“写东西的时候把自己放进去感受。”“能记住的东西一定不在录音里。”张显峰说,虽然现在传统媒体做采访的速度越来越快,但采访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做新闻还是要慢下来,沉下去,要敢于破壳。”
“我们小组的作品涵盖了通讯、视频、海报等多种形式。”人民铁道报社总编辑毕锋表示,经过两天的采访,大家紧扣兰考泡桐产业大发展这一主题,以小见大写出了一个人、一棵树、一种精神、一个产业背后的故事。其中,有的作品站在整个兰考县的角度,完整地展现了两天的采访成果;有的作品开头采用了故事化的叙述,表达效果较好;还有一些视频创意比较好。
河南日报社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高级记者童浩麟认为大家的作品都各具亮点与特色。“新闻作品需要注意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平实性,避免假大空,以及过度煽情和夸大其词,特别是不要出现‘交差式’格式化内容。新闻作品同时也需要注重对于社会背景和问题的深入剖析,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深入,更有温度和高度的报道。”
在点评作品时,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中心时政部副总监、青年记者导师纪玉芳认为,评价一篇稿件应该从4个维度出发,即主旨、布局、表达、受众。“你的标题起得非常好,让我一下子就有看下去的欲望。不足之处在于,文章后半段没有延续开头的风格,落入了常规写作模式的窠臼。”她以实际写作案例点评鼓励学员勇敢地坚持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
心得交流:学员畅谈收获
随着青年记者导师点评作品的结束,此次培训班也迎来了结业仪式。对于培训效果,大家普遍反映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启发,有巨大的收获和成长。
“我工作8年,这是一个不进则退的年纪。这几天回炉重塑,一直在想,环境在变,什么不变?我想,变的是环境、形式,不变的是信念、责任,是对‘四力’的不懈追求和打磨,不变的是新闻人实时自我革新的自觉和拥抱新事物的勇气。”结业仪式上,四川日报社全媒体经济新闻中心记者徐莉莎分享了自己对此次培训践行“四力”的心得体会。
“在兰考的学习和采访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焦裕禄这个名字和兰考这片土地如此紧密相连,同时,记者穆青的名字也和焦裕禄、和兰考这片土地紧密相连,这是一名新闻记者的至高荣誉。”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副主任朱基钗表示,感谢中国记协举办这个培训班,让大家能够在兰考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重温从事这份职业的初心,锚定“内在的平衡点”,激发“内在的驱动力”,然后更好地前行。
在科技日报社新闻部记者刘园园看来,“四力”一定是术与道的结合。“术就是扎实的新闻业务,需要一定的采访、写作技巧。但做好新闻工作,又不能完全依赖技巧,还需要更高层次的东西去支撑我们走得更远。”在整个媒介生态发生变化的今天,新闻工作者应该怎样去适应新的形势,生产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产品?她认为,“只有主动地去自我革新、自我成长、自我突破,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作为一名党媒记者,我们不仅要践行‘四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也要承担起讲述时代,挖掘历史的责任,做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新闻宣传工作,将更多中国故事讲好讲透。”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杨程深切地感受到,乡村振兴,根源在党,关键在人。
中国石化报社新媒体部编辑刘锦妍用“激动、感动和行动”三个词语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她说,在看穆青主题展时更加体会到从事新闻工作是一份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工作。“当听到讲解员分享穆青说的‘激情就是你的思想感情都会在人物身上,洗脸、吃饭都是下意识的’,我只想说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重庆日报社思想周刊工作室执行主编侯金亮在谈及收获时表示,相比于写作水平、技术技巧,最重要的其实是对新闻理想的一次涤荡,这是一次心灵之旅。他认为,“稿子写得不好,其实多改几次就好了,片子拍得不好那就再来一次,但如果内心不够澄澈,信仰不够坚定,立场不够稳固,就不可能写出经典之作。”“新闻工作其实就是一个良心活儿,记者是靠良心吃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