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骨干新闻工作者学习穆青、增强“四力”培训班结束——

弘扬焦裕禄精神 增强“四力”本领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明娟 文/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05

  ▲青年骨干新闻工作者学习穆青、增强“四力”培训班培训现场。

  ▲在王庄社区,学员们采访“焦桐传声”宣讲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青年骨干新闻工作者在焦裕禄纪念馆流连驻足。

  ▲在穆青主题展上,讲解员为学员们讲解穆青生平故事。


  8月28日,青年骨干新闻工作者学习穆青、增强“四力”培训班,把课堂搬到了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河南兰考。生动精彩的授课、扎实系统的学习、充实有趣的采访……培训期间,82名青年骨干新闻工作者一起沿着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足迹,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四力”。


  专题讲座 为记者“铸魂”树标杆


  50多年前,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用一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让焦裕禄精神与新闻记者的使命交相辉映,为县委书记树立了标杆,为共产党人树立了标杆,也为新闻工作者如何“勿忘人民”、如何践行“四力”、如何“铸魂”树立了标杆。

  4天的培训中,令学员们收获最大的,当然要数新闻界资深前辈带来的专题讲座。从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刘思扬的开班第一讲《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记者》,到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的《典型报道的采访与写作》;从新华社音视频部编委朱玉的《如何撮合一个好故事》,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刘晓鹏的《创新主流舆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客户端总编辑张显峰的《全媒体时代新闻人的职业素养》;从人民铁道报社总编辑毕锋的《锤炼“四力”多出精品》,到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主任闫玉清的《从五个维度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的《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8场干货满满的新闻采编业务专题培训,为学员们标出了坐标、指明了路径、注入了动力。

  如此高质量的课程,让重庆日报社思想周刊工作室执行主编侯金亮认识到,“新时代要做一名好记者,首先要坚守党和人民的立场,同时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特别是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要重视‘三点’新闻,即热点、痛点和难点,一定要去抓住这块阵地,发出主流媒体的声音。”浙江日报社经济新闻部记者胡静漪说。

  张严平在讲课时说:“人物报道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技巧,而是你内心的东西。”她在现场读了一段穆青的话,北京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科主编曹宁听了后感慨良多,“穆青的这些话让我感受到,记者不仅仅是要去采访,更要跟采访对象成为朋友,要跟随他的心跳和节奏去理解他。”

  “我们去采访,其实都是要发现一个故事,去感知人、发现人。”朱玉在讲课时说道,“希望我的一些新闻采访经验能够让他们有一点点收获,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和感知,对我也有一点点启发,而不是我们单向的传播。”科技日报社新闻部记者刘园园认为,“老师传授的不仅仅是新闻写作技巧和方法,也包含了很多对信息传播规律的观察和总结。”开封广播电视台外宣部主任冯赟表示:“我们会守好这间学堂,珍惜每一次教育实践这种采编业务的好机会,抒发笔下之情,扛稳身上之责,采写出更多可亲又可信、深刻又耐嚼的好新闻。”


  主题教育 感悟焦裕禄精神


  这个班,不一般。除了设置有关新闻采编业务的专题讲座,也有紧紧围绕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的特色课,走心又走实。

  “特色课不仅包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焦裕禄精神的重要论述》《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等内容,还有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穆青主题展和拜谒焦陵、瞻仰焦桐等实地走访,这对我们青年记者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胡静漪说。

  现场,开封市委党校原党委书记田野进行课程教学时,分别从习近平总书记谈焦裕禄精神、做焦裕禄式的“四有”干部、“学习焦裕禄,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工作”等三个方面,揭示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涵、本质、精髓、灵魂和鲜明特点,提出了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方法和时代价值。焦裕禄干部学院专职教师张冲围绕《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从多个方面全景式多角度地展现焦裕禄带领36万兰考人民在短短的475天里与风沙、内涝、盐碱三大自然灾害进行抗争的历史场景,生动阐述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非常受触动,特别是听到焦裕禄为治理‘三害’、了解灾害全貌,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故事。他带领‘三害’调查队,历时100多天,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跋涉5000多华里。”河南日报社总编室编辑王文齐说,“作为新闻工作者,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新闻报道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学习焦裕禄的调研精神、调研作风及调研方法,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陈维忠是焦裕禄之后的第17任县委书记,培训现场,他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兰考实践”为主题分享了兰考的发展经验。“焦裕禄是兰考每任县委书记的高山,我们用毕生去攀登,却永远不能望其项背。”“每天都不敢懈怠。”现场,陈维忠一边讲一边用笔书写板书,在他看来,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领导带头是兰考发展之要。

  “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分享了焦裕禄的事迹,我深深地被焦裕禄精神所鼓舞,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品质,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非常受用的。”健康报社记者徐秉楠说。

  开封日报社时政新闻部副主任刘延超表示,学习穆青、践行“四力”和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心中有信仰,笔端是人民,上接天线,时刻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全心全意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下接地气,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亲劲,到一线去,到群众身边去,反映民声,谱写人间冷暖。


  实地参展 “跟着穆青去采访”


  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怎样写就的?作为新时代的记者,我们应该从穆青等老前辈身上学到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青年骨干新闻工作者们来到了“学习穆青、增强‘四力’”主题展。运用新媒体实现“跟着穆青去采访”,凭借AR技术“和穆青合影”,通过讲解、图片、视频了解穆青的生平……现场,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深深吸引着学员们。

  “每到农民家,穆青总是先干四件事:掀开家里的锅盖看看锅里有什么;看看家里的油瓶子是不是还有油;看看农民粮垛里面还有没有粮食;掀开农民的铺盖,看看底下垫的是什么。”“又访红旗渠,有人问穆青: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可该安心了吧?穆青长叹一声:‘心安什么呀?红旗渠没写出来,那些修渠的英雄没写出来,杨贵没写出来,我欠下多少债呀!我留下的净是遗憾!”听着讲解员动情讲述关于穆青的一个个故事,青海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记者杜慧红了眼眶:“穆青的一生根植人民、情系人民,他与人民血脉相连。而人民也没有忘记穆青,不管是他生前还是身后,都惦念他、敬仰他,这让我十分感动。”

  现场,学员们通过数百幅图片、原声音频、视频、实景实物全面了解了穆青“勿忘人民”的信仰和奋斗不止的高尚精神,在数字签名台写下“勿忘人民”。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搬来”了穆青的书房,他使用过的家具、眼镜、砚台、毛笔以及1000余本私人藏书按照原有格局进行实景展示。张严平参展后很欣慰:“这是我看过的展览中最为亲切的一个,它讲出了穆青之所以为穆青最本质的东西。”张严平是《穆青传》的作者,她在看完展览以后依然非常感动,“相信这个展览放在高校会与孩子们产生共鸣,让他们受到心灵的教育。”

  朱玉说,“勿忘人民”这几个字,是她刚进新华社时就看到的,现在,在她职业生涯结尾的时候又看到了,特别感动。“这个展览放在高校是一种独特的创意,隐喻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一种新闻理念的延续。”

  “能在传媒特色的高校办这样一个展览,非常有意义。让同学们从学习阶段起就能够树立榜样的标杆,对他们学习和进入岗位之后是非常有意义的。”人民日报社编辑祁嘉润说。

  “身为新闻工作者,看到新闻前辈的生平事迹和他给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带来的一些影响,以及他对中国新闻工作发展的贡献,让我深受启发。”中国银行保险报社记者路珩艺说。

  “这次培训做到了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师生队伍创新,办得非常有意义。”河南日报社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高级记者童浩麟这样评价。参加培训班的记者们也纷纷表示,要以此次培训学习为新起点,成为政治坚定的明白人,勇当引领时代的弄潮儿,争做业务精湛的突击手,成为作风优良的践行者,做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