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院士的科学思维故事

作者:韩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25

  手捧这本由“航天英雄”、特级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作序,散发着淡淡油墨香的《像院士一样思考:100位院士思维故事100例》(人民日报出版社),欣喜之中感到了分量。书中百位院士的百则故事,虽不过是浩瀚大海中的朵朵浪花,辽阔天空中的片片彩云,但都是科学思维、创新思维的经典案例,言简意赅,引人入胜,并且对人颇有启迪。

  像院士一样树立目标,明确方向,造福人类。目标和方向不仅是我们做好任何事情的前置课题,更是院士们求学成才、科研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问题。

  阅读此书,院士们的成长经历令我深有感触:一个人的目标首先体现为志向。立志在某一领域学有所长,业有所专,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报效祖国和人民,这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其次目标展示为胸怀。一切服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需要,忘我拼搏,无私奉献,这才是科学家应有的品格和节操。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树雄心、立壮志,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向着新的高度、深度、广度和精度进军。

  像院士一样处处留心,勤于用脑,善于思考。院士的才干从何而来?他们自己的回答是:处处留心,勤于用脑,善于思考。而善于思考的前提有二:一是摈弃惰性,克服依赖性,舍得吃苦,肯于绞尽脑汁;二是摈弃随意性,克服主观主义,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科学用脑,防止陷入明明违背常识却自以为“创新”的泥淖。强调独立思考,保持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这一点至关重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凡事喜欢问一个“为什么”,才干和智慧往往由此而生。

  像院士一样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挑战权威。打开这本书,阅读一个个经典故事,你会发现院士们无不推崇挑战精神。他们一致认为:要想有所进取,有所作为,必须大胆质疑,勇于批判。质疑与批判,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权威和经典,都是值得尊重、需要遵循的,但这绝不等于匍匐在经典面前不敢越雷池一步。科技史上,权威被挑战、经典被打破的事例,不胜枚举。况且,随着人类和科技的发展进步,需要有新的权威和新的经典出现。

  如果不具挑战精神,不敢大胆质疑,充其量只能做一个“者”——工作者,而不能做一个“家”——科学家。比如说,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是久负盛名的“两弹元勋”。他治学科研的最大特点是:敢于大胆怀疑,精于小心验证。他说:“我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敢于对前人或他人的工作质疑,特别是那些与实验不符的结果,常在我的脑海中打个问号。科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发现客观世界的新现象,寻找新的规律,寻找运用这些规律去改造世界的新技术、新方法。”

  “我一贯认为,创新有时是从对传统的怀疑开始的。”这是天津大学力学系著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恒的学术观点。他勇于挑战学术权威,坚持自己的科学见解和深入研究,赢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像院士一样敢于突破,不断创新,持续登攀。通过书中一个个典型事例,院士们谆谆告诫人们,务必牢固树立这样的理念:创新是科学的灵魂,创新是科研的生命,创新是科学家的使命。

  那么,怎样才能创新呢?院士们的经验表明:一是需要广阔的知识面,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广泛阅读,开阔知识面,而且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二是需要超前意识,高瞻远瞩,着眼前沿技术。三是把选人、用人、育人放在第一位。归根结底,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需要人来完成。而我们需要着力培养的,应当是脑子灵,作风实,要求严,干劲足,有奉献意识,又有拼搏精神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