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多部门全链条靶向打击,斩断涉案上亿元盗版图书黑色产业链

以案破局,探索版权保护“嘉兴经验”

作者:本报记者 黄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24

  今年3月,浙江省嘉兴市多部门联动,成功破获“12·28”特大侵犯果麦文化著作权案,嘉兴公安赶赴4省6地开展集中收网行动,查扣盗版图书72万余册,价值2000余万元,全案涉案销售金额达1.2亿元;6月,嘉兴警方再度重拳出击,成功破获“4·04”特大侵犯著作权案,查扣盗版图书10万余册,全案涉案销售金额超3200万元。

  制售盗版图书的黑色产业链有何特点?办案难点何在?针对版权案件有何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措施?近日,嘉兴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三大队大队长徐政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了以案破局的“嘉兴经验”。

  发现隐藏黑色产业链

  今年3月,著名历史学家易中天在网上查找资料时,看到一段“自己”的带货视频,视频里是他多年前参加某节目的画面,配音却并非他本人。这段声画不一致的视频正在推销他撰写的《易中天中华史》,经购买鉴定发现为盗版书籍。发现这一情况后,图书出品方果麦文化把收集到的某电商平台大量销售盗版《易中天中华史》图书的线索提供给警方,嘉兴市“扫黄打非”办公室、嘉兴市公安局、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成立了联合专案组,代号“4·04”专案。

  经过研判,专案组发现了多个利用电商平台引流销售盗版图书的犯罪网络团伙。为了提高销量非法获利,销售团伙利用易中天曾经的演讲、访谈视频,二次“加工”后在电商平台投流带货。为了顺利进行广告投流,销售团伙还伪造了易中天的授权签名。

  其实,在3月初,嘉兴公安就曾破获另一起案件——“12·28”专案。2022年12月,嘉兴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发现某电商平台大量销售盗版《曹操》,经联合研判后于28日成立了由市、县两级“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安、文化等部门组成的联合专案组,代号“12·28”专案。

  “12·28”专案中,犯罪团伙主要通过传统电商平台开网店,以低价引流、广告投流等营销手段牟利。随着电商平台不断增多,盗版书商改变营销手段,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吸引大众。“很多不明真相的读者,被短视频中易中天老师的讲解内容吸引,下单购买了自认为有授权的正版图书。”徐政表示,有些图书销售价甚至高于正版图书的折扣价,对消费者具有相当的迷惑性。

  除了销售环节有专业人士策划运营外,从两起特大盗版图书案中可以发现,这条产、供、销的黑色产业链,各链都体现出一定的职业化。

  在“12·28”专案中,主要有印刷厂、书商、零售商3种角色。各角色之间往往都在网上联系,私下很少往来。书商委托印刷厂印刷市场上的畅销书,然后通过批发、零售等形式对外销售。徐政表示:“案件中的书商不仅仅是销售的角色,而且全链条策划参与,有自己的供应链。”

  零售商中,有的在电商平台开了大量网店,寻找供货批发商,由批发商代发货,自己只负责运营店铺。这也是很多买家发现,下单店铺在南方,物流显示却是从北方寄书的原因。这种销售模式目前比较普遍,且零售是利润最高的一个环节。此外,批发商分多个层级,为网店提供货源。新书上市后,相关人员经过扫描图书,再由印刷厂或者技术人员制版,盗版印刷速度很快,一般一周内即可实现与新书同步销售。

  多部门协同作战

  在“12·28”专案中,专案组历经60余日缜密侦查,基本查清盗版书商销售团队和经销商团队、印刷厂等人员信息及犯罪网络架构。嘉兴市公安局、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组织110余名警力,于3月1日至3日,在4省6地开展统一收网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35名,捣毁非法印刷企业2家,仓储、销售非法侵权复制品窝点10处。

  “4·04”专案也有侦查时间长、协调警力多、涉案人员广、抓捕地点分散等特点。专案组历经60余日缜密侦查,组织42名警力,于6月13日至15日,在6省7地开展统一收网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捣毁非法印刷企业1家,仓储、销售非法侵权复制品窝点5处。

  在该起案件中,专案组扣押了大量盗版书,在鉴定真伪过程中,警方发现盗版图书在纸张、排版、印刷等方面乍一看尚可,但与正版书对比就能发现明显不同。如为节省成本,《易中天中华史》盗版开本变小,字体小了一号;《漫画历史线》《漫画读史记》等书籍,正版是锁线胶装,盗版则直接做成胶装。更不用说盗版书的纸张、油墨、甲醛含量等都无法保障,给读者带来一定健康隐患。

  “一些盗版书商、销售团队的反侦查意识比较强,采用虚假地址、电话、姓名等方式开展业务,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徐政表示,在案件办理中,遇到了多方面困难。

  比如,销售团队经常换马甲,所用店铺开一段时间就会关店,然后开新的店铺继续卖盗版图书,锁定目标难。各电商平台配合公安机关调查的支持力度也不同,有些平台配合力度较低、周期长。对犯罪团伙定性上,销售团队适用的罪名是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构罪条件是非法获利10万元或者未销售金额达30万元,这也给侦查带来很大工作量。

  “可以说,案件越往深挖难度越大,各个阶段都有不同困难,对办案人员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徐政表示,专案组从电商平台销售盗版图书线索出发,联合嘉兴市“扫黄打非”办公室等多个单位部门,调动食药环侦、网安等多个警种协同作战。其中,宣传、文化部门的积极配合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在鉴定方面,节省了公安机关大量警力。

  在破获“12·28”专案、“4·04”专案后,易中天相继写下“嘉壮奋兴”“云兴嘉水”“风正南湖”多幅书法作品,表达对嘉兴公安版权保护工作的肯定和感谢。

  全链条靶向打击

  “近年来,嘉兴市把版权保护作为护航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聚焦党政引领,着眼体系构建,坚持系统谋划,精准定位版权保护坐标。”嘉兴市“扫黄打非”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沈飞表示,着眼体系构建,针对版权保护专业性强、需求量大的特点,嘉兴组建了知识产权专班;公安机关还制发了专项工作方案,围绕“打击、服务、参谋”三大板块10个方面,为版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2021年以来,嘉兴市共破获版权刑事案件25起,2021年、2022年共侦办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公安部7局等6部门联合督办版权案件8起,居全国地级前列。沈飞表示,嘉兴也在侦办这些版权案件中积累了经验。

  以多元协同为合力,靶向打击侵权违法行为。针对盗版职业化、产业化特点,组建“嘉禾蓝剑”专业复合型团队,深化精准打击技战法,以专业化队伍打击职业化犯罪。深挖版权领域黑灰地带,厘清盗版产业共性特点,建成资源智库,实现全链条靶向打击。组建版权保护情报研判中心,由公安牵头,“扫黄打非”办公室、文旅局、市场监督管理局3部门常态入驻,法院、检察院等部门按需入驻,构建以“1+3+ N”为架构的联勤作战单元和行刑衔接体系。此外,在研判中心设立版权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两大互动专区,在专案联动时,将警企协作延伸至一线。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多维延伸版权服务触角。布建线下联络站,针对维权“最后一公里”问题,聚焦本地产业特点,以“一集群一主题一站点”的形式,在全市布建25个知产联勤警务站,发挥动态感知“前哨站”、风险分类管理“处理器”、企业侵害求助“桥头堡”的作用。设立网上警务室,针对线上申诉无通道、数据信息流转难等问题,以“助企安嘉”网上警务室为系统载体,集成提供风险诊断、法律咨询等5类版权服务事项,实现企业诉求“5分钟响应、24小时反馈落地”。配备专属联络官,依托知产警官项目,为本地版权企业“一对一”配备知产联络官,形成“动态感知、双向互哺、复盘反馈”的流程闭环。搭建版权维权调解平台,强化嘉兴市委宣传部和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共享法庭”站点联系,系统做好版权案件维权工作。

  以主动警务为牵引,织细织密版权治理网格。线上风险智治,形成全市域版权企业个性档案,搭建预警侦测模型,对企业赋予风险指数,由知产警官“一对一”上门指导化解,实现精准“把脉”。线下融合共治,稳步建立版权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协同行政执法部门开展线下“体检式”排查整治,确保本地版权生态“清净”。完善版权服务,以市版权服务工作站为基础开展作品登记,夯实版权保护工作基础。重点焦点防治,在图书产、供、销全环节布控的基础上,聚焦新书上市、销量暴增等高风险节点,运用预警模型和多种情报资源,对市场环境、图书特征予以全量评估,针对性制定保护预案,确保将侵权风险化解在源头。

  以价值转化为内核,持续辐射矩阵品牌效益。以宣传持续放大“打、防、治、服”综合效益,抢抓案件侦破等重要节点,通过案件通报、论坛座谈等形式展示嘉兴版权保护的力度和决心,做好盗版打击治理的“后半篇文章”。助力招商引资,推动价值裂变,引进果麦文化图书出版上市公司、九州文化互联网微短剧出版公司落地嘉兴。在企业落户签约时,第一时间签订知识产权警企共治协议,为企业配好知识产权警务联络官,量身定制版权保护方案,探索出“破获一起案件、引进一批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的执法护企、法治引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