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打版权大旗伤了公众利益

作者:丽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24



  近日,由于图片著作权与摄影师产生纠纷的新闻,视觉中国又火了。知名摄影师戴建峰发微博讲述了自己的“离奇”经历,表示自己接到了视觉中国的通知,对方称其公众号侵权使用了视觉中国173张照片,并向其索赔8万余元,“离奇”之处在于,侵权照片都是戴建峰的摄影作品。

  事情一出,顿时引发热议。视觉中国回应称,涉事图片是该摄影师授权图片库Stocktrek进行销售,Stocktrek又将相关图片授权给Getty Images 销售。视觉中国作为Getty Images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合作伙伴,拥有对包括涉事相关图片在内的完整的销售权利。但戴建峰表示,自己已与Stocktrek进行核实,Stocktrek明确告知视觉中国无权销售他的作品,也没有其作品的任何版权。Getty Images也无权将他的作品再次转授。视觉中国相关负责人接受最新采访时表示,视觉中国未来将在业务上做出一定调整,比如终止版权保护委托代理业务,即此次版权争议事件所涉及到的业务。

  笔者在梳理中发现,视觉中国成立于2000年6月,是国内较早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版权视觉内容服务的平台型文化科技企业。2022年,视觉中国通过为有需求的客户提供图片、视频、设计、音乐、字体等素材及相关增值服务,共营收6.96亿元,占其总收入的99.74%。

  作为以图片版权管理和视觉素材销售为主的公司,近年来却频频陷入版权纠纷。此前,视觉中国就因把国旗、国徽、黑洞图片收入自家版权图库中而被人屡屡诟病,之后在国家版权局等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关站整改。

  可以说,作为一家较早依据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而进行盈利的机构,却屡次陷入版权纠纷,不免令人唏嘘。

  著作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作者的智力成果。《著作权法》实施的意义是为了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当前,随着技术飞速发展,版权产业的链条长、覆盖面广,成为既跨电子信息、文化创意、视听经济、互联网经济等多种现代经济,又与体育、科技、旅游、地产等传统产业深度交融的特殊存在。版权使得创意的价值快速形成被社会认可的产权,具有可衡量的经济价值,作为有效的流通要素高效直接投入经济及商业体系中。

  唯有真正守护版权市场公平公正秩序,才能激活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最终实现产业健康生态的升级与再造。但若在此过程中,利用“版权”大旗,而维护“一己私利”,则会大大侵害内容创作者们的著作权,更会给市场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消磨公众维护版权的热情、对内容提供商的信任,也会严重影响资源的流通与分享。

  经过多年的版权宣传,目前大众对于版权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作为著作权制度的参与者与受益人,坚定不移地维护版权制度是必须履行的责任。

  公众不怕维权,但反感“滥用权利”。只有真正从守护版权的角度出发,才能实现对好作品的尊重,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共同营造更好的版权生态,最终,各方才能因版权而受益。


  声明:《版权监管》周刊部分插图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作者可通过左上角的联系方式与编辑部取得联系,编辑部将及时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