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频“上新”更需勤“上心”

作者:本报记者 张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24

  《德塔文2023年上半年微短剧市场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共上新微短剧481部,相较于2022年全年上新的454部,微短剧市场供给规模的快速扩张趋势不言而喻。其中,抖音上新212部微短剧,快手上新68部微短剧,合计微短剧市场供给量占比近六成。

  然而,作为微短剧市场的最大供给方和供给量遥遥领先的抖音,其上新的212部微短剧市场影响力占比却落后于上新数为100部的腾讯,居于第二。虽然抖音名次依然名列前茅,但数与质的对比已有显现。在市场供给规模快速扩张的背后,这一现象或许并非个案,但也再次引发了行业对于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呼唤,以及对于微短剧频频“上新”更需要勤加“上心”的期盼。


  莫让多元化题材发展成为口号


  继2020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备案系统中增设微短剧品类以来,2022年6月1日,针对网络剧、网络电影的“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正式发放,其中也涉及短剧。网络视听内容统一纳入监管,意味着短剧市场迈入更为规范化的发展路径。

  作为异军突起的微短剧主流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对此也纷纷出台多项计划和规则,立足自身对政策要求进一步细化,如抖音发布“剧有引力计划”、《短剧内容合规专项治理公告》,快手出台“快手星芒计划”、《“短剧”类小程序内容/质量规范治理公告》等,支持和鼓励多元化、高质量的题材发展,规范和引导内容创作建设。

  然而,纵观调研数据可以发现,在抖音平台上半年上新的212部微短剧中,都市剧为174部,青春剧为8部,年代剧、科幻剧等各1部。这一不平衡的供给背后,也让行业不禁存疑——各平台提出的多元化题材发展是否只是口号?

  虽然《二十九》高位“出圈”、《心动不止一刻》《归来竟是千金》等发挥稳定,但在200多部作品的释出面前,微短剧市场中是否也存在网络视听内容中“以量换质”“低质内卷”等老生常谈问题,并随着市场供给规模的快速扩张而日益严重?正如猫眼研究院在《2022短剧洞察报告》中所指出的:目前除标杆案例外,无论长短视频平台,都面临微短剧内容同质化严重问题。


  缺乏生活质感无异于饮鸩止渴


  从《捡个Boss当女友》到《捡个boss当男友》,再到《捡个Boss做老公》《一不小心捡个总裁老公》……也许在简单搜索“霸道总裁”“名媛千金”“穿越”“变身”等大家耳熟能详的高频关键词后,从平台所展示出的微短剧数量,便可大体得出微短剧市场同质化是否严重这一问题的答案。

  虽然快节奏、碎片化的呈现方式要求微短剧必须在短时间内设置强冲突与反转,提供密集的笑点、“爽点”与强情绪,快速抓住受众眼球,但生产商们基于内容的“爽感”,过于追求情节的紧凑和刺激,沉迷霸道总裁爱上我、欲擒故纵谈恋爱、豪门宴上不认亲等人设,画风相似,叙事套路化,不仅导致剧情缺乏深度和内涵,很难带给观众新鲜感和良好审美体验,而且有悖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所指出的:要坚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把反映新时代作为重中之重,用跟上时代的优秀短剧热忱描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气象,更有违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

  尽管有平台在公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但在与“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主流价值观不符,缺乏生活质感和人间烟火气,凭借幸福生活全靠编剧的“金手指”过度渲染炫富、天上掉馅饼的“爽剧”屡屡上新的背后,不仅会产生对主流作品“劣币驱逐良币”的挤出效应,对网络传播秩序造成冲击,而且也说明平台对于《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所要求的,把网络微短剧与网络剧、网络电影按照同一标准、同一尺度进行管理,理解不足和落实偏颇。


  除了“钱景”更需要社会价值


  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备案系统中增设微短剧品类,到针对网络剧、网络电影的“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再到《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等专项文件的出台,宏观政策一直在大力倡导和推动微短剧市场的高质量繁荣发展。

  但政策是基础,有效落实才是关键。目前,微短剧市场由于“钱景”广阔,一些短视频商业平台不由将商业价值、利益至上作为重要价值追求,从而导致在竞争加剧的过程中容易陷入过度竞争,虽然不能否认,激烈的竞争能够助推微短剧的精品化转型,但对行业参与者来说,制作精品化的微短剧也是需要花费功夫的,尤其是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当下,要想打造出质量高、内容佳的微短剧非常不易。一些制作方为追逐利润,一味追求低成本,导致画面、音效和特效等制作质量不佳;一些制作方以“爆款”为模板,只为“破圈”发展,引发版权争议不断。

  可以说,投入成本低、制作周期短、进入门槛低,既是微短剧的优势,也是其难以产出精品的症结所在。而在粗放的生产方式下,虽然有“作品丰富”的表象,但“以量换质”等扎堆使得整体创作氛围功利浮躁。

  究其根本,是平台对于内容审核亟待优化,以及对算法推荐机制疏于监管。尽管制作方可以无限制天马行空,但平台却不能“肆意妄为”,虽然平台为商业属性,但也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不能漠视社会效益,让无门槛的加入要求成为无门槛的审核标准,而是应毫不动摇地坚决执行“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强化其内容生产的品质,让微短剧由“短”向“精”,由“新”向“心”。

  此外,应真正在提高政治站位、深挖题材内涵、强化审美体验、打磨表演技艺等方面下功夫、重落实,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进阶,实现以主流价值传播助力其自身价值提升,让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相统一,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而不能像木偶一样,上面提提线下面紧一紧,要有行业发展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