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出版社:

守望服务职教初心 打造机工教材品牌

作者:高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21



  1959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套“国产”教材,即技术学校教材;进入21世纪,机工社率先出版了一大批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为当时大批由中专升格为高职的职业院校提供了专业教学的有力支撑;“十二五”期间,机工社深度参与“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形成了一批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材;2019年,职教发展步入新时代,围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机工社开发了近40个新专业,300余种新课程教材,快速、规模化地占领新兴专业市场。“十一五”至今,机工社在多轮国家规划教材评选中已积累获评近2000种,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奖上斩获佳绩,共有32种教材入选,其中21种为职教及继续教育教材。

  在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评选中,机工社共有460种教材入选,位居各出版社第三位;装备制造大类教材以238种位居第一位;汽车专业相关教材以82种位居第一位;信息、土建、财经商贸等几个大类也都跻身前十位,形成了做强核心优势领域,多领域多点开花的格局。同时,进一步强化机工社在职业院校中的品牌特质,即质量上乘、专业性强、反应快速、适应性强。

  站在机工社发展70年的里程碑前,回望“机工职教出版”发展历程,几代机工人始终秉承服务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初心,坚守传播工业技术、工匠技能、工业文化的使命,职业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材,我们就出版什么教材。步入新时代,职业教育教材发展进入了一个以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时期,如何适应变化,寻求发展,我们以近两次“国规”一次“国优”评审为例,来阐述我们的思考。


  布局新兴专业 打造畅销精品


  职业教育紧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专业设置、专业内涵不断迭代升级。机工社发挥自身与行业、企业、院校三方密切链接的优势,时刻关注产业经济发展,提前布局,开发了一批符合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教材,如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这些教材的出版填补了市场空白,满足了院校教学需求,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在这次“十四五”国规教材评选中,上述新兴专业教材中有50余种入选。这是对机工人敏锐的市场嗅觉,迅速出击的行动力最好的回馈。

  机工社此次入选的国规教材中有200种为再版修订教材。打造名版教材一直是机工社做教材产品的初衷。梁森老师编写的《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已经修订至第五版,出版21年的时间里,曾先后4次被评为“十一五”至“十四五”国规教材,成为经典。胡建生老师编写的《机械制图》系列教材出版至今已有15年的时间,从内容到资源配套,一次次修改,一遍遍打磨,无不体现出作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十几年里,我们团结作者胡建生老师举办了覆盖全国多个城市的17场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培训会,累计培训全国500余所职业院校的2000余名教师。在这次国规教材评选中,胡建生老师中高职两个层次的《机械制图》均入选“十四五”国规教材,我想这是对作者和我们最大的认可。


  深刻体会职教类型特征 重塑产品内涵与形态


  职业教育这几年革新力度逐渐加强,各项新要求如课程思政、校企双元、1+X证书制度等。这些新要求陆续投射到教材身上,课程思政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入教材、校企双元编写模式、“岗课赛证”编写理念、活页式手册式教材、数字教材等新的编写理念对每一个教材编辑都是新的挑战。“十三五”国规教材因为是2020年评审的,在这些方面体现不多,但是要参加“十四五”国规教材复评,那就必须适应新要求。

  为此,机工社组织教材编辑按党小组申领课题,开展专项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定方案并实施落地。过去3年里,机工社出台了课程思政进职教教材的建设方案,研究出了一套课程思政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入教材的方法和管理规范,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培训了超过两万名教师。成立活页式教材、数字教材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并发布一系列样板样例,并在社内进行宣讲推广。这些研究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机工社教材编写模式及内容的转型。在这次“十四五”国规教材评选中,机工社入选至教育部的教材绝大部分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反映活页式教材精神的新型教材40余种,植入二维码的融媒体教材400余种,占所有入选教材的约90%。机工社依托社数字教材平台上线的55种可听、可视、可互动的数字教材,在此次“十四五”国规教材申报中一部分与纸质教材组成混合式教材申报,一部分独立以数字教材形式申报,最终有13种获评国规教材。


  系统性看待 “国优”“国规”教材的建设工作


  2020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开展了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的评选,机工社有21种职业教育教材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9项,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三。这一成绩值得庆祝,但也应客观看待成绩背后的隐忧。第一届基本上是现有水平,现有教材进行参评,后面大家有了准备,有了培育意识,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提早谋篇布局,聚焦主业,既要有培育意识,也要跟作者、学校协同培育。

  纵观最近两轮“国规”及首届“国优”的申报要求及评审规则,较以往变化很大,总体上是在收紧对教材编审选用的管控。国家对国家规划教材的建、管、选、用将是一个长效机制和系统工程。因此,要看到国家职教发展和教材管理的大方向,要系统性地看待国规教材的建设和评审,要把国规教材的评审要素融入日常的教材建设中去。

  (作者系机械工业出版社职业教育分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