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守正不守旧 尊古不复古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21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谈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于出版业而言有哪些利好,7家地方文库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畅谈了自己的看法,并表示,未来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守正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当中汲取智慧、开创未来。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总编辑,《八闽文库》编辑中心主任林彬:学习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和“两个结合”的深刻阐述,有助于出版人开拓出版思维的深度、广度、高度,从更高阔的视野去思考、挖掘、建构、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出版内容和形式上的呈现,可以说这是出版业的一个发展机遇。当然,这也对出版人提出更高要求,要身体力行推出更多形质兼美,具有传统内涵、现代表达的优秀出版物,进一步激活读者的阅读需求。
《荆楚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编辑部主任周百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于出版业而言,有两大利好。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了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肩负着从事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工作的出版业而言,文化工作者的作用与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彰显,出版工作会进一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二是在出版的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对于出版社如何做好选题创新指明了方向,出版社可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开发新的选题。在阐释和转化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版人可通过提供喜闻乐见的大众化产品,带动出版业的发展,形成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一是在全社会激发了新一轮传统文化热,推动形成广泛阅读传统文化优秀作品、赓续文脉的良好氛围,从需求侧为出版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图书版本的重视,大大激励了传统文化出版者的积极性,提升了致力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编辑出版人的自豪感。三是随着会议精神深入人心,全国博物馆、图书馆、文献中心等文化机构会加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这有利于出版人及作者、编者获取更多传统文化资源。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赋予了出版人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丰富了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出版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明确了路径。对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也是文化实现沉淀的过程,更是文化时代精神阐发的过程,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并站在媒体融合的视野高度,用新的话语方式传播出去,实现出版内涵有作为、有价值、有流量的平衡统一,以新作为新成绩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兼重点出版工程办公室主任郭孟良:“著作千秋事,流传四海情。”出版的定位就是一座文化的桥、心灵的桥,一座连接作者与读者、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生活乃至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地方文库的编纂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寻根铸魂的文化工程,也是融合创新、融媒传播的基础工程。我们将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重点打造《中原文库》,推进河南兴文化工程建设,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中原出版力量。
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王旭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一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小众古籍出版社受到高度关注。这对我们古籍出版人既是极大的鼓舞,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我们将更加重视对历代典籍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古籍出版人“为往圣继绝学”的初心和为浙江续文脉的使命。
天津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张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文化发展工作开辟了新思路,出版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只有对文化建设有了规律性认识,才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出版的最大价值、最主要的特征是发掘文化、传播文化。出版社做大做强的根本标志在于通过优秀出版物的传播影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文化消费的需求在迅猛增长,要把优秀的古代的思想和智慧现代化,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