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 再铸辉煌

——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之地方文库篇

作者:本报记者 李婧璇 黄琳 张福财 汤广花 徐平 吴明娟 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21

林彬


周百义

徐海

肖风华

郭孟良

王旭斌

张玮


  盛世修典,意在赓续文脉、再铸辉煌。最近,在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上,已出版的1002册《江苏文库》皇皇大观,垒至4层高,引人驻足“打卡”,惊叹于这份文化传承的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大历史的基本底色由千千万万小历史汇成。“我们要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各省历史文化优势,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与传播的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中,深扎地方文库出版的出版人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他们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更为他们提供了更宏阔的视野和更高远的目标,增强了他们从事文献整理、文脉传承和文化传播的历史自觉和坚定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不负先贤 无愧后人


  走进去年夏天开馆的杭州国家版本馆,展厅中,一整面以书堆砌成的高大墨绿色书墙,总会吸引不少人驻足。书封的颜色,取自龙泉的青瓷色和富春江的水色,也是卫星地图上浙江地貌的主色调。书脊的标识,取自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玉琮上的羽冠神人,象征着浙江文明的深厚与绵长。这就是历时13年、堪称浙江版“四库全书”的“浙江文丛”部分图书。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的独特价值体系,以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王旭斌告诉记者,“浙江文丛”项目的建设是构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最为重要的一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出版工程之一,也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已经完结,进行中的三期工程,已被纳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

  广东悠久的历史文脉孕育出深厚的地域性人文传统。《岭南文库》是延续30年的出版传奇,也创造出了岭南文化金字招牌。在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出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号召,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出版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在学术层面助力建构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系列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又要如何用普通大众感兴趣、看得懂甚至用得上的方式使党的重大政策和创新理论得以深入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深化理论武装所需,是讲好中国故事所需,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现实课题。”

  《荆楚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编辑部主任周百义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立意高远,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文化的力量,对于一位老出版人而言,学习后增强了职业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增强了工作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系统阐述。”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总编辑,《八闽文库》编辑中心主任林彬表示,在新时代,出版人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自信、开放、包容、创新,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出版业绩,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兼重点出版工程办公室主任郭孟良表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主责主业,践行出版担当,围绕赓续中华文脉主题,进一步推进河南兴文化工程建设。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大河的水,由小溪汇集而成。近年来,古籍文献的整理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全国各省份都得到了普遍重视,各地大型文库出版项目纷纷推出。从《楚学文库》《广州大典》的编纂出版始,到目前为止,据初步统计全国地方文库项目已有20余种,如《岭南文库》《江苏文库》《八闽文库》《荆楚文库》……我国地方文献出版工作硕果累累。

  “大型地方文库对于各地的地方历史文化,是一种总结、梳理和抢救。”在王旭斌看来,每一个文库出版工程,都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一大盛事,更是各省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王旭斌告诉记者,“浙江文丛”项目为浙江古籍出版社培养了一批优秀编辑人才,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在这个团队中历练成长,在与先贤纸上相逢的过程中,自觉地将自己变成“浙江人”,“‘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浙江精神在他们身上闪耀。”

  “地方文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本着‘抢救、搜集、整理、研究’乡邦文献的宗旨,不仅将那些已经被世人认可的优秀典籍重新整理出版,使之形成系列,形成规模,而且发现了一批具有学术价值的抄本、稿本、孤本。”周百义认为,通过文库的出版,我们得以保存这些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同时,我们在整理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重要的出版成果,而且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这对于进一步开发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人才队伍基础。

  “地方文库出版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入挖掘各地地域文化,本身就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肖风华认为,地方文库的作用,恰恰在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深入阐发文化精髓,推动实现文化传承,着力构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地方文库的出版,是全面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必经之路和必要条件。”

  “绵延数千年的江苏文脉历久而弥新,与中华文脉息息相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观念,蕴藏在包括地方文献在内的众多文献典籍之中,挖掘与整理这些包括地方文献在内的文献典籍,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与源泉。

  “重视记录和传承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文化往往是走入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天津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张玮如是说。

  在郭孟良眼里,一个时期以来,地方文库的编纂出版方兴未艾,已经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出版现象,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引领性、基础性、创新性的作用。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多元并存’,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林彬说,盛世修典,地方文库出版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方面可以说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突显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突显区域文化多样性和鲜明特色,进一步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融入时代融入人民,地方文库百川归海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增光添彩。


  汲古润今 传承创新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呼吁,让古籍走出学术“象牙塔”,走入千家万户。

  采访中,大家一直认为,要丰富出版形式,从简体字文本到节选注译或名家演播的读本,从大字本到口袋本,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让古籍鲜活灵动起来,真正走近大众。

  王旭斌表示,浙江古籍出版社首先是做好历史典籍版本的研究和挖掘,加快推进“浙江文丛”三期工程,做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影印出版珍稀善本,继续做好基础文献的整理工作;其次是做好中华文明探源,擦亮良渚文化金名片,深挖以敦煌文献为主、反映丝路文明的选题。其中,加快推进“浙江文丛”三期工程是重中之重。

  王旭斌告诉记者,2021年启动的“浙江文丛”第三期工程在稳步推进,规模为50种,共300册,计划以每年推出60册的速度出版,在2025年完成。“相较于一、二期工程,它的重点在于补短板、拓新篇、表彰遗佚。”王旭斌说,将着力于优化结构,查漏补缺,实现代表浙江学术名家作品应收尽收,提高浙江学术代表性;充分发挥浙江省数字化技术先进的优势,加快推进“浙江文丛”数据库及出版服务平台的建设;精选“浙江文丛”中的经典,优中选优,深度解读,策划“浙学经典”丛书,实现“浙江文丛”的普及与推广。

  “我们将以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高质量高标准地编辑出版好地方文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周百义建议,出版人要在编辑出版纸质图书的同时,做好数字化开发,让传统典籍走进普通读者的视野。同时利用新技术、新形式,开发传统文化产品,让传统文化“贴地气”,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

  “我们将坚持高质量推进《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充分发挥古籍文献在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的重要作用。”林彬说,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最近正在策划《域外福建文献汇编》专题,请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商伟担任这一专题主编,这一专题特别能体现福建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特点。

  “如何充分挖掘天津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天津历史文化优势,是天津古籍出版人不懈的使命追求。”张玮说,出版社正积极整合有效资源申报中国地方文献数据库、天津地方文化遗产发掘与传播平台等,推动古籍数字化建设。

  “我们将以更大力度做好《江苏文库》的出版。”徐海表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将按计划出版一批新的整理与研究成果,同步进行数字化,同时多方宣传,扩大文库的传播面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苏文库》数字化工程自2020年下半年启动,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实现数字化建设与纸书出版基本同步,已出版纸书按照国家古籍电子化技术标准进行内容数字化、编辑标引加工处理,已建立《江苏文库》数据库PC端平台和微信小程序平台,用户可通过互联网阅读、检索《江苏文库》已出图书。用户可以根据图书分类,在线查阅数字化图书。

  “我们将重新规划《岭南文库》,定标岭南文化研究新走向,这是一项牵引性、战略性举措,将对建设新时代岭南文化高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肖风华告诉记者,新编《岭南文库》以原创性学术著作和经典文献整理为主。“这是异于其他地方文库的鲜明特色,但其出版难度大、周期长,不能满足规模增长的需求。”肖风华表示,正在开展的岭南文化数据库项目,是推动岭南和大湾区文化出版融合纵深发展的重要一招。“该数据库将整合构成海量岭南文化的知识体系,深入阐释岭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等,以《岭南文库》为依托,将我社岭南文化相关图书、资料及手稿进行数字化加工、内容整理入库,提供知识服务、知识共享和智慧出版,实现优质内容多重变现,丰富岭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分众化差异化供给,对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普及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郭孟良表示,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将加快推进中原文献整理出版工程《中原文库》,同步建设开放式中原文化资源数据库平台,实现经典文献数字化;做好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中原文化数据库、河南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在内的版权智库建设,建立以版权为内核,满足不同群体,适应不同场景的产品、服务和传播体系,全面构建价值共生产业生态系统,推进中原出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