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首次举办行业高峰论坛
强化主题出版价值引领 做活文化传承发展大文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21
8月17日,上海书展首次举办行业高峰论坛,聚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出版人的使命”主题,探讨出版业在新时代新征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思路和应有作为。
那么,面对这一命题,出版人都在想什么?
“探索建设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百年来的矢志追求,也催生了中国现代出版业。”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茅院生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立根”;强化主题出版价值引领,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铸魂”。一方面立足资源禀赋,加强经典古籍的深度整理,立足融合发展,加快传统资源的活化利用;另一方面应聚焦中国道路,做好当代实践的理论总结,围绕“两个结合”,深化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
近年来,中国出版集团加强了对学术价值高、历史意义大的重要典籍的深度校勘加工,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自2006年启动以来,迄今出书近半。集团所属中华书局将先进技术与古籍内容深度融合,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建成全国最大的整理本古籍资源数据库,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2022年,利用古籍整理及出版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完成各类编校工作约8000万字。
围绕“从推陈出新到守正创新”,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进入“创新时代”。其一是工具创新,用现代的出版方法、现代的创作方法和现代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其二应当将更多的精力、资金和资源,集中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焕新中,要以优质的产品更好地呈现‘历史的质感’和当下的‘新鲜感’。”中信出版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陈炜分享了采用VR技术的《了不起的中华服饰》,开发可读、可听、可临摹、可收藏的数字内容藏品《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推出图书、色卡、短视频、色谱展、主题展产品的“中国传统色”项目等多个案例,“如何守正创新,使传统文化真正为广大受众了解、接受并且热爱,出版物的内容、形态都要有融合视角和当代价值。”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周亦翔提出,出版人应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从打造精品、技术赋能、创新机制三个方面发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出版转化和推广普及,加大古籍整理出版特别是工程性出版力度,打造新时代的高峰之作。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文字学、语言学、考古学、敦煌学和古代文学、历史、书画、出土文献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出版积淀。以敦煌文献研究整理为例,集团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关于敦煌、西域、古藏文和西夏文文献文物的出版总量已达175册,总共发表文献、文物图版10万多幅。“这就是我们的核心出版能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提出,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新高地,最重要的是放大核心出版能力,通过强化优势特色和转化优质资源,在“高质量”和“新形态”上实现重大突破。他介绍,集团近年来还推出一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大众化、数字化出版创新产品。《辞海》网络版年内将迭代至3.0;聚典数据开放平台成为各类数字阅读平台、搜索引擎、新闻资讯平台、学习平台的伴随性查检工具,上线2年多总调用人次超过10亿。
阚宁辉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结尾,“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果我们把敬亭山比作中华文化的丰富宝藏和不竭源泉,所有出版人的眼前和心中,都有一座永远的敬亭山。这座敬亭山,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保持持久魅力之所在,也是我们出版人安身立命、建功立业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