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明亮的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18
在一个秋日,我没有阅读,只是慢慢开始整理我所有关于阅读的文字及记忆;这个时候,阳光明媚,鸟儿的叫声也很明亮。虽然这么明媚的阳光隔三岔五在生命里都能邂逅,但每一次出现,都会让我如久别重逢般惊喜甚至感动。我在阳光里面慢慢翻检,所有的过往和文字都被阳光照亮,还有,我一直以来的思考……
小的时候,父母亲在一个煤矿医院里工作,医院里面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但并不是说,这个图书馆就是我童年的全部。
就这样进入书的世界,对我来说哪一种书也是无差别的,甚至有点碰运气的感觉。比如二年级的时候我看了竖排繁体的《封神演义》,三年级的时候我因为书名好玩,看了《月亮与六便士》,四年级的时候我看了《实用内科诊断学》和《实用护理常规》,五年级的时候我在看托尔斯泰的《复活》。完全不是因为我喜欢什么或者我知道应该看什么。对一个孩子而言,每一本书中的世界都是同样陌生而新鲜的,翻开第一页,就会把自己带入一个全新的、需要全神贯注去投入的世界。而那个时候,父亲想办法买了半棵大树,做了一批家具,其中就有一个“奢侈”的沙发。躺在沙发上,旁边放着一堆书,手里拿着一本书,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我记得当时许多年轻的护士医生手里,也经常拿着一本19世纪的文学经典,诸如《巴黎圣母院》《红与黑》之类的。那个时候,看了很多书,是件很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件不需要重点突出或者强调的事情。
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每天上学、漫游、发呆和阅读,我度过了懵懵懂懂的初中和高中岁月。仿佛也没有在初中和高中里面找到自己的目标。我的阅读,只是我每天很想做的一件事情罢了。
我的成绩也很一般,但我的周围,并没有那种恐慌和焦虑的情绪。我想,如果我处在当下,父母亲一定已经有点绝望了:这孩子,一天到晚看课外书和闲逛,成绩这个样子,以后该怎么办?
现在盘点一下,我的两个阅读高峰,一个正是在小学到高中这个阶段,这时的读书状态也是最放松的,而阅读的文本,基本已经忘却了,貌似很无用,其实却渗透到我的生命之中。正是因为这些阅读,让语文永远是我的强项,加上无心插柳的另一门强项英语,帮助我能在未来找到方向。我读了中文系之后渐渐明白,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就是中文系,最适合的职业就是当一名老师。
找到自己最爱的事情,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所以我就迎来了另外一个阅读高峰,在华东师范大学,我好好地读了6年的书,当然,那也不是全部,其实,我还好好打了6年的球。现在想来,青春岁月就该酣畅淋漓吧,不管是读书还是运动、还是与朋友的交往。每天在图书馆痛快读书,读完书去球馆痛快打球,那种感觉实在是太过瘾了!等到当了老师,我又喜欢酣畅淋漓地去上课,上课也很过瘾啊!然后我又成为了读书俱乐部的指导老师,这个指导老师一当就是20年,和学生们交流也很过瘾啊!我现在回想起来,也不会将所有的这些功利地划分高下,因为它们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想说的是,经过那么多年的阅读和其他我认为重要的事情,我终于成为了一个最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最普普通通的老师,但我却心满意足,觉得自己并没有虚度人生。
我当了老师之后,就开始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我从“80后”教到“90后”,再到“00后”。我会不断向孩子们强调书本的重要性、强调阅读经典的重要性,我会试图开些书目给孩子们。因为这个时代已经成为一个读图时代、读视频时代或者说是多元化时代。
此时我反而改变了想法:人生也并不是非要做什么不可的。如果愿意很平凡或者很普通,其实我们更有时间去好好生活,好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好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尽管我们很平凡或者很普通,但我们都会心满意足,觉得不虚此行。
所以,在一个明亮的秋日里面,我的心里面突然跳出了“明亮的阅读”五个字。
很多东西,尤其是自己热爱的,可以是文字、可以是色彩、可以是音乐、可以是美食,其实是如阳光般自由自在、无处不在的,是融入自己生命之中,甚至照亮自己生命的,这种东西对每个人可以不一样。而今天可以是晴天,是阴天,也可以是雨天,阳光的分布也可以不均衡;我们不能因为功利的原因,强调人生要阅读或者强调一定要阅读某一类书,在生命里面,砍柴担水和阅读是一样的,都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不需要有分别心。而阅读之后,可以把它们遗忘、可以一知半解,也可以有感而发、深入探究;可以和知己秉烛夜谈,可以夜深独自为文字而哭、为文字而笑,也可以随意记录自己的灵光乍现或者耗费年月著书立作。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可以听着读、读着读、看着读;可以在工作之余读、可以在行走之后读……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好多个属于自己的阳光明媚、心满意足的日子……
(摘自《明亮的阅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