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慢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18
“思南文学之家·阅读之光”揭幕仪式现场。 本报记者 张君成 摄
今年,city walk(城市漫游)成为热词,无数热爱生活的人们漫步在街道,享受着不期而遇的惊喜。那么阅读是否也可以这样随性自然?对此,位于上海的思南文学之家有着自己的答案。
自2013年起,上海国际文学周每年都在思南文学之家举办。这个位于上海市复兴中路505号的思南文学之家由莫言题词,渐渐成为了上海读书人心目中的“灯塔”。
勒克莱齐奥、彼得·汉德克、奈保尔、莫言、王安忆、张炜、毕飞宇、格非、金宇澄等1500多位作家、学者以及7万余人次的现场读者,在这里见证了一场场风雨无阻的文学与思想盛宴。今年,思南文学之家首次亮相上海书展,以“开卷有得,满室生光”为理念的文学空间“思南文学之家·阅读之光”正式启动。
无论在社区,还是在书展现场,思南文学之家扩展着城市阅读空间的边界,也带给读者们更多惊喜,思南公馆副总经理范美辰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阅读应该是自然而亲切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让阅读像city walk(城市漫步)一样,变为city read(城市慢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打造创意空间 增加阅读维度
空间是思南文学之家阅读推广的关键词,在本次上海书展现场的亮相也不例外,思南文学之家在主会场打造“思南文学之家·阅读之光”创意空间。据范美辰介绍,这里将为公众带来16场读书会活动,也是一个可休憩交流的公共阅读空间:“为呼应书展主题,这里采用了具有传统宣纸质感的杜邦纸作为主材料。外圈展示每一期思南读书会的主题和嘉宾,内圈则是一个复合空间,用以举办读书会活动,亦可供读者休憩交流。空间最中心的光柱,犹如灯塔,寓意文学点亮生活。”
精巧与时尚的创意,让它名副其实地变为上海书展重要的阅读会客厅。9年时光中,思南读书会逐渐长成了人们理想中读书会的样子。据了解,自2014年2月起,思南读书会已举办420多期,1500多位作家、学者和文化人士,7万余人次现场读者,在此分享、倾听、交流,被誉为“上海的城市文化客厅”。
读书会的建立丰盈了思南文学之家所承载的空间。在范美辰看来,读书会的建立成为其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抓手。“读书会作为一个概念,将纸质书籍带入了更丰富的维度。”
这同时也扩展了城市阅读的维度,对此范美辰做了进一步解释:“读书会可以帮助公众更快速地理解一本书的内涵。通过读书会,读者不仅能与作家面对面交流,还能借助作家和嘉宾的解读、演绎,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一本书,探索其中的深层含义和叙事结构。这种互动和解析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动力。”“在钢铁与水泥的森林,我们为读者和作家搭建了一个连接和对话的空间,这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形成品牌矩阵 激发阅读热情
在过去的岁月里,以文学阅读为重要主题,思南文学之家不断呈现作为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丰富文化内容。除了读书会,思南公馆还举办了以书为主题的活动。多年来,思南读书品牌已形成品牌矩阵。从2013年“上海国际文学周”在思南文学之家的举办,到2014年常态化读书品牌“思南读书会”的推出;从2017年推出“思南书局·快闪店”到2018年思南书局实体店的落地;2019年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项目,思南读书会首次登陆第71届德国法兰克福书展;2022年打造“上海书展·美好书店节”大型全民阅读节庆活动。
对于矩阵的形成,思南文学之家有着自己的考量:思南公馆的历史记忆与文学情怀相统一,不间断的文学活动、展览和推广优秀作品,激发着读者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和吸引更多的人走入阅读的世界。“我们的目标是让阅读更加贴近每个人,让大家都能够轻松融入阅读的世界。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希望能够打破阅读的束缚,让阅读成为一种自由而愉悦的体验。”范美辰说。
此外通过多元形态的活动,如音乐市集等,也让公众更轻松地体验阅读的各种方式。“我们不仅仅局限于纸质书籍的阅读,而是尝试创造更多的阅读体验和呈现形式。”范美辰表示。
如今的思南文学之家影响力逐渐扩大,很多读者都希望其成为上海的阅读地标,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范美辰则很“淡定”:“建设一个文化地标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加强,通过不同形式的演绎来塑造,对此我们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