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吉林省洮南市兴隆街道隆新社区:
筑牢阵地当好基层标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17
吉林省洮南市兴隆街道隆新社区以强化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筑牢阵地为基石,以广泛宣传为融入点,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有效开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日前从洮南市委宣传部了解到,该社区获得2022年全省“扫黄打非”“一县(区)一典型”百强基层标兵站点。
健全体制 完善“组织网”
“隆新社区成立于2003年,辖区面积约3.1平方公里,总人口9542人。”洮南市兴隆街道隆新社区党委书记李丹向记者介绍,社区成立“扫黄打非”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了“扫黄打非”工作站点,实现“扫黄打非”网络全覆盖。
隆新社区还创新网格化管理,将“扫黄打非”各项工作融入基层党建、文化建设和基层治理,明确一名专职联络员,将工作职责、工作制度等上墙公示,做到一目了然,具体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有效推动“扫黄打非”工作走向深入,走在前列。
专项行动 筑牢“防火墙”
隆新社区充分发挥“网格+党员+志愿者”基层治理“铁三角”作用,全面排查摸底,查摆问题线索,逐步形成“扫黄打非”监督无死角局面,对辖区内书店、文印店等重点区域进行全覆盖专项检查,查看是否存在违规经营、违法印刷图书、传播不良信息等问题,做到不漏一家、不留一处,切实维护社区文化市场的安全稳定。
李丹介绍,在“扫黄打非·护苗”工作站,工作人员以阅读大课堂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远离和抵制非法有害出版物。持续优化“护苗”阵地建设,高标准建成了“护苗工作活动站”“党史文化馆”等“护苗”场馆,努力筑牢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精神防护林”。
为带领青少年学习“护苗”知识,并享受正版书籍阅读的快乐,认清非法出版物的危害,隆新社区“扫黄打非”基层工作站积极开展读书分享活动,为热爱阅读的青少年营造清朗的文化氛围。隆新社区“扫黄打非”基层工作站的文化志愿者还组织“文明上网、科学用网”主题的展览,带领青少年及家长们正确对待互联网,自觉抵制互联网的不良信息。部分文化志愿者还通过入户宣讲的方式进小区宣传“护苗”知识。
抓好宣传 守好“主战场”
隆新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微信群转发宣传等形式,推动“扫黄打非”工作更接地气,使“扫黄打非”知识深入千家万户,进一步净化群众文化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李丹介绍,社区经常组织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文艺演出,并将“扫黄打非”工作融入到文化活动中,利用文化活动发放“护苗”“扫黄打非”倡议书等宣传品100余份,让群众在享受文化服务的同时,接受“扫黄打非”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鉴别“黄”和“非”的能力,增强拒绝“黄”和“非”的意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了百姓文化素养,使他们远离低俗文化,确保“扫黄打非”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在日常“扫黄打非”工作中,隆新社区“扫黄打非”基层工作站积极运用电子屏、宣传栏等宣传手段以及时地宣传“护苗”知识,主动呼吁更多居民群众关注和保护青少年,坚决抵制不良信息和做到文明上网,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扫黄打非’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长效管理是保持成果的关键。”李丹介绍,隆新社区坚持建设一个“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室;开设一个道德法治大讲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知识举办讲座,宣传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政策法规、典型案件,介绍“扫黄打非”知识,及正确识别正版、盗版出版物的方法,提高全社会守法意识;组建一支社会监督队伍,利用“五老”义务监督员和“扫黄打非”文化小天使队伍,义务监管“扫黄打非”工作,形成“扫黄打非”工作齐抓共管、无缝衔接的格局。
记者了解到,作为社区“五老”宣讲员,1945年参军的宋登岭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他先后办了20多期壁报,共计50多万字。为办好壁报,宋登岭摘录有关资料、故事1700多篇,摘写笔记达90多万字。多年来,有近万名青少年听过他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