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华西都市报》成都大运会闭幕式特别报道
一版一个主题:细说别样成都底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15
12天的时间,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运动员在成都大运会的舞台上挥洒汗水、追逐梦想、收获成长,留下了无数故事。
如何做好这场年轻人的大型体育赛事报道?8月9日,在大运会落幕之际,《华西都市报》推出8连版彩版大运会闭幕式特别报道,8连版气势恢宏,充满青春的活力,报道以CHENGDU7个字母串联起12天的点点滴滴,用国际视野记录下一座城与人的双向奔赴。
主题明确有故事
“青春大运如梦似幻,很成都,很中国,很难忘。”《华西都市报》编辑部以这样一句话总结了这次大运会。这一句话确定下了闭幕会特别报道的主题——“很CHENGDU,很中国”。
在汉语语境中,“很”字多做副词使用,后接形容词,报道中后接地名,将城市、国家拟人化,文笔轻松,吸引读者阅读,产生疑问:这“很成都,很中国”究竟是什么模样?作为地方党报,《华西都市报》抓住成都一地,从展示地域特色突显中国的独特魅力。
该特别报道最巧妙之处是应用了“CHENGDU”中的7个字母作为首字母,衍生出7个英文单词,将“很”具象化的同时拓展了七大主题,从7个不同的角度记录下盛会的细节。
很CHUENGDU包括Culture、Happiness、Enthusiasm、New、Green、Dream、Unity,代表文化、幸福、热情、新奇、绿色、梦想、团结。这些词语高度概括了体育赛事报道的中的方方面面,从侧面告诉读者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友谊互动的平台。
看一篇篇文稿,报道极具深度和温度,满足了受众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期待,深入挖掘运动员背后的故事,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立体、生动的运动员形象,并增加了赛事报道的趣味性。
在大运会女子5000米决赛中,土耳其选手库努尔在奔跑的过程中左脚上的鞋掉落,她穿着一只鞋子,仍坚持跑到终点线;乌干达选手穆扬贾·阿莫斯参加首场羽毛球比赛,球拍突然断线却没有其他球拍可以替换,中国选手王正行把自己的球拍送给了他。
波兰运动员马钦凯维奇初次体验串串,自信地点了个中辣,前一秒说着“我喜欢挑战”,后一秒就被辣到“扶树”;在串串店里,外国运动员与成都小伙廖家成了朋友,他们玩起了中国特色“划拳游戏”,说起了四川话,还一起吃兔头、鸭头;在大街上,有外国教练手提一大袋辣椒面,成都人震惊了:“他们居然知道买散装的!”
这些鲜活的文字里有感人的瞬间、有运动员与成都的“深交”,充分展现了成都大运会的多彩面貌。在“绿色”这一篇章中,重点报道了大运会的基础建设,展示中国科技的日新月异。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成都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地理环境的城市,为大运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场馆和场地。运动员们在成都美丽的山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了中国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他们的青春活力和竞技实力。
此外,在表现“很CHENGDU,很中国”主题上,该报道每一版右边栏都引用了一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展现大国风范。
版面大气有活力
《华西都市报》对大运会闭幕的报道不仅在内容上独具匠心,还在版面设计上进行了巧妙的布局。采用8连版全彩报道,使得整个版面看起来色彩明快、视觉冲击力强,英文、中文两种字符都做了放大处理,风格大气舒朗。
报道在版面设计上布局合理,将大字母“镶嵌”在文字内容中,将文字内容与图片内容分割,简洁明了,易于阅读。色彩搭配方面则采用了明亮的色调,以蓝色为主色调,关键词用大红色底色突显,视觉中心明确。这样的色彩应用,让版面展示出别样的清新、有活力,与大学生运动会这一赛事的风格保持一致。
同时,报道中的每一张图片运用得当,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可看性。特别报道应用了大量的图片,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比赛现场的情况。可以看出,每一张照片的选择都经过深思熟虑,既有反映成都市井烟火气的场景,也有展现运动员风采的瞬间,还有体现人与城市和谐共处的美好互动。风格多元、生动十足的一系列照片使得整个版面更加生动、有趣,为整个成都大运会闭幕式特别报道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