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推出“京城养老大调研”专题报道
寻找成功样本 寻求破解良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15
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当代中国的庄严承诺。6月5日以来,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晚报》与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推出“京城养老大调研”,通过调研问卷的形式,倾听市民心声,找到情感共鸣,提出切实建议,探求养老之道。截至目前,《北京晚报》专题报道已推出近20期,群众反响强烈,掀起“何以养天年”大讨论。
关注养老 解答时代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按照首善标准,在养老服务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而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进一步探索并构建与首都发展实际相适应、与老年人需求相匹配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是时代的新课题。一直以来,《北京晚报》始终关注老年事业,深得老年读者的喜爱和信任。为解“老”问题,找出新办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北京晚报》此次“京城养老大调研”的出发点。
老人愿意在哪儿养老?一日三餐吃得好不好?生活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北京晚报》记者深入社区街巷,力求带回最鲜活的京城养老现状。两个多月来,记者深入事关养老的各个领域,具体了解养老政策的落实,实地考察养老助老设施;来到养老社区和居家养老的老人身边,设身处地了解老人的诉求。通过扎实采访,呈现北京市养老的全局面貌,挖掘具有启发意义的新做法新经验。
阅读专题报道可见,此次调研覆盖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多个区域街镇及社区,面访老人近百位,话题触及养老模式、老年助餐、就医出行等各个方面。6月16日,《北京晚报》刊发了朱玉英的故事,报道了老人“恢复志愿者陪老人聊天”的呼吁。报道刊发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经过多方联系和组织,由3名学生组成的新一代“青春伴夕阳”小组走进老人家中。此外,北大燕园街道承泽园社区安装了智能图书借阅柜,满足退休老教师们继续学习的需求;花园路街道北航社区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面向老年居民开展文化艺术培训、非遗文化体验、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大调研”开始后,越来越多的社区正在作出尝试。
这次调研,不但为老人开辟了倾诉、求助的渠道,也为从事养老服务的机构、社区工作者等搭建了沟通互动的平台。在分享先进经验、探讨养老需求的同时,大家更明确了自身职责,也有信心再接再厉,切实提升北京市老年工作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调研除了呈现北京市养老的全局面貌,也记录了社会各界特别是老年人的意见建议,实事求是反映养老事业发展遇到的瓶颈。专题报道每期内容都从一组调研数据开始。这些有关北京养老的鲜明图景和精确数据都是依靠晚报读者踊跃填写问卷得来的,截至7月5日,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调查员通过多种形式共收集到约4500份有效问卷,完成了《北京市居民养老情况专题调研报告》。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读者对养老话题的深切关注,是北京市民对幸福晚年的殷殷期盼。如此多渠道、多样式的调研在使报告更加丰富、覆盖内容更广的同时,也为业界调研报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全媒传播 创新表达形式
通过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矩阵传播,调研内容以图文、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激起社会各方的强烈共鸣和广泛关注,传播热度持续上涨。
从报纸版面来看,创新的版面语言、丰富的色彩表达和精心的内容制作,处处展现出《北京晚报》的精心和匠心,十分可圈可点。
首先,内容编排有深意。专题每个版上除了常规的图片和稿件外,还设计了调研数据图表、调研样本、调研手记和民有所呼、智库点评等版块,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出最生动鲜活的京城养老现状。调研图表紧扣当期报道主题,数据精确;调研群体广泛,选取的样本颇具代表性,是北京当下各方面养老问题与状态的缩影,可以广泛激发机构、社区工作者的相关思考;专题报道的每期版面上都会出现的问卷调研二维码和客户端发布的融媒视频,让纸端、云端有效连接;调研手记真实反映调研过程和记者感受,民有所呼持续搜集民众建议,智库点评邀请专家一对一指点迷津……版面整体布局得当,富有章法。
其次,色彩搭配有新意。栏题采用了大红色,背景是两位身着红衣的老人坐在长凳上交流,远处霞光四射,四周高楼耸立,与远山近树相互环绕,生动勾勒出一幅“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晚景图。图表调研数据多采用绿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健康、生命与希望等,搭配蓝色使用,使得版面整体清新亮丽,使人耳目一新,对于增强数据表现力、表现文章主题、升华文章内涵有很大帮助。
从融媒传播来看,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矩阵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全方位、多平台、多角度、立体化的传播格局。《北京晚报》开设专题专版,为每个老年人量身定制调研报告;北京日报客户端开设专题,在保留原稿的信息量的同时,还将每个对象的采访视频及时发布,给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此外,北京日报微博、快手、抖音也开设话题#养老在京城#,各个平台都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大家纷纷参与到养老话题的讨论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