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经典中汇聚磅礴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04
主题:经典背后的故事
嘉宾:学习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启榆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张士海(中)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徐艳玲(左二)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王磊(右二)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张晋铭(右一)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郝天韵
学习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经典背后》分上、下两册,分别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的经典金句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中的重要论断,进行系统梳理、详细解读和深度阐发。
7月28日上午,在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现场,学习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启榆在致辞中表示,相信《经典背后》的出版,将有助于广大读者在读经典、学原文的过程中更好悟原理、知原义,从源头上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理解和实践运用。
随后,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徐艳玲、助理研究员张晋铭和王磊4位创作团队成员做客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围绕“经典背后的故事”,分享《经典背后》创作背后的故事,并针对大众如何读经典、学经典给出具体阅读建议。
推动经典理论大众化走深走实
据了解,《经典背后》是山东省委宣传部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重点项目,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山东大学、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社科院、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5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写。
“写作出版《经典背后》一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更好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作为课题负责人的张士海表示,这一目的就是《经典背后》这本书选题策划之初的立意和方向。
“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所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宏大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这些经典话语,它们以言简意赅的表达、鲜活生动的叙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和深层规律。
如何让理论更生动,如何让思想更鲜活,如何让道理更接地气,是理论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的一大课题。“基于此,《经典背后》上册便考虑在此方面做点文章、下点功夫。”张士海谈道。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成为指导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行动指南。这时,如何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方式,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尤为重要。
“下册中,创作团队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中的重要论断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发,希望能够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诸多领域的一些金句,尤其是挖掘探寻其背后的故事,在把握故事里所蕴含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战略、新要求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走深走实。”张士海进一步表示。
通过讲故事说明大道理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经典背后》的定位是通俗理论读物,就是通过找出金句,挖掘探寻金句背后的故事,阐明蕴含其中的大道理,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和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生活、走进群众。
张士海表示,《经典背后》整部书的编写思路是:第一部分是经典语句的由来,即这一经典语句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第二部分是经典语句的内涵和实践价值,由经典语句延伸到理论或实践的重大问题,经典语句提出之后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第三部分是经典语句的启示,展现经典语句背后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和方法论启示。
负责下册统稿工作的徐艳玲具体介绍,《经典背后》下册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中精心选取了100多条名言警句,内容板块分为8个篇章,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论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论马克思主义、论共产党人、论哲学和科学等。这8个篇章,既涵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又涵盖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关于共产党人、关于哲学与科学的相关重要论断。“从总体上说,本册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全面的、立体的展示。”徐艳玲说。
张晋铭全程参与书稿组织编写任务,他以下册为例表示,本书力图通过一条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典篇章中的重要论断,以通俗化的语言和形象化的图片,生动诠释这一论断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历史演进、时代意义等具体内容,使经典学习者能够通过一句话、一个故事了解一部经典、一段历史、一个道理。
然而向大众释读经典,本身就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因此《经典背后》的编写过程艰难曲折。王磊讲述道,挖掘金句背后的故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的内涵很多,这对创作团队老师们的学术功底和时间精力都是考验,如上册中,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一些金句背后故事的挖掘,每个领域都是一个宏大的体系。每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并非和这些领域完全重合,为了更好、更精准地阐释好这些金句、挖掘背后的故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断去查阅、去消化关于这些领域的大量资料。
在读经典中感悟思想伟力
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徐艳玲表示,经典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魅力的东西,经典的魅力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阅读经典,仿佛是与文化哲人跨时空对话,“尽管时光流转,但经典背后的故事依然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经典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依然具有现实解释力。”正是基于这个意义,当下的人们更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
对于大众读者而言,读经典、学经典,路径是多方面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那么,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比较实用呢?对此,张士海给出了具体建议:一是带着问题去读,二是读出问题来。
第一,带着问题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很多,每个人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都读,不易。带着问题去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比如说,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怎么认识它的科学性?我以为,读一下《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晚年手稿,这个问题就比较好理解。”张士海说。
第二,读出问题来。“对于一本经典著作的阅读、学习,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既要看到它的历史背景、历史贡献,也要看到它的现实启示,还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比如说,《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与1859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两个决不会’的关系问题。”
访谈最后,创作团队一致表示,这是一个需要经典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创造经典的时代,同时还是一个需要全民阅读经典的时代。“希望我们在读经典、学经典中感悟思想伟力,特别是更好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从而真正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