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青春“卡路里”

作者:陈娜娜(大学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5

  最近重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通过访谈的形式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梁家河插队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末,青年习近平远离家人,告别学校,奔赴陕北的梁家河插队。在梁家河,他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与乡亲们一起铡草挑粪、打井修坝、挖沼气池,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关爱他的陕北人民和他热爱的黄土地。在繁忙的劳动中,他并没有忘记读书和思考,不仅看自己带的书,也经常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看,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书中文字质朴感人,内容翔实生动,读完以后引起了我良久的思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担负起强国一代的责任,怎样才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找到了答案。

  青年习近平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着对“有字之书”的热爱。他读书的范围很广,无论是关于政治、经济的书,还是关于文学、历史的书,他都爱读,而且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正如书中所写,“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这让我不禁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的讲话中总是引经据典,对优秀书籍中的内容总是能信手拈来,这都来源于总书记对读书的热爱与思考。

  在梁家河的七年时光里,青年习近平翻阅了生活这部“无字之书”。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在这里辛勤劳动,刻苦磨炼,朴实的村民们对青年习近平的关爱,使他对农村群众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这段特殊的经历让青年习近平“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为他今后的历练与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在为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同时,更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学习他扎根大地、心怀人民的赤子情怀。在今天,我们面临的选择很多,诱惑也很多,更应该保持定力,踏实读书,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奉献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在2015年春节前夕回梁家河时,习近平总书记跟村里的父老乡亲说:“那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就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这促使他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都能兢兢业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做到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最终得到了人民的衷心爱戴。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要立志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更要一步一个脚印,苦练技能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用过硬的本领和强烈的担当精神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顶得上去,冲得出去,敢作敢为又善作善成。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机遇,造就了特殊的一批人。在书中,跟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期插队的艾平谈道:“由此来看,我们知青的命运是和国家发展状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上山下乡’政策,我们就不会到农村去。没有‘招生’政策,我们也不会那么‘幸运’能进入大学。”受国家政策的深刻影响,知青们在农村度过了一段特殊的时光,这段时光“使他们由稚嫩趋于老练,由狂热趋于清醒,由天真烂漫趋于沉稳老成”,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面临着与前辈们不一样的机遇,也面临着与前辈们不一样的挑战,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这一真理是不会改变的,我们要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奉献社会中燃烧青春“卡路里”,在“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中跑出青春“加速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自己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