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之江新语》 悟思想伟力

作者:肖超(大学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5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当历史的时针指向这金秋十月,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召开了。虽是在线上观看,但我仍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会上的讲话感到振奋,为浙江代表团热烈讨论二十大报告、领会二十大精神而感到自豪。党的二十大闭幕后,我第一时间翻开《之江新语》,再一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的思想精华,并从中领悟贯穿浙江大小工作的思想伟力。深入阅读这本专栏文章集,我又一次开启了崭新的撷英之旅。

  忆往昔,之江大地雾中醒

  观望今日浙江之繁荣,位居全国之前列,实在离不开改革开放政策的惠及。但20多年前浙江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劣势突出。尽管当时的浙江在改革开放20多年里经济增长迅猛,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四,但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东西区域发展极不协调、扶贫工作任务艰巨、发展模式粗放单一等。基于社会现实,初到浙江的习近平同志并未即刻大刀阔斧地搞改革,而是深入调研,明确提出“发展不能走老路”“从‘倒逼’走向主动”的鲜明论断,在总结浙江社会经济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至今影响深远的“八八战略”,为未来浙江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浙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念。而长期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习总书记当年提出的“八八战略”是非常正确的。

  再出发,至理名言显光芒

  精神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行动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正如习总书记在《不兴伪事兴务实》一篇中指出的“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只有俯身深入基层,基于社会现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祛除沉疴痼疾,使经济焕发活力。浙江民营经济基础薄弱,习总书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理论即刻给淘汰落后产能以理论指导。人云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地理环境制约着浙江的发展空间,习总书记着眼于浙江生态禀赋优越,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其言之也详,在《之江新语》中,习总书记给出了许多高度概括的理论、极具实践意义的真知灼见,擘画了“任凭风浪起,我有压舱石”的浙江宏伟发展蓝图。

  从头越,浙江人民齐奋进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浙江的发展道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大唐乌沙山电厂到三澳核电站,从杭浦高速公路到杭州湾跨海大桥,备受地理环境不佳、基础设施落后等不利因素掣肘,浙江人民开辟出符合地域发展的康庄大道。波澜壮阔的追梦之途,书写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合格答卷,其中离不开无数劳动者、奋斗者的努力拼搏,而习总书记的正确理论指导也同样功不可没。

  执卷首,文思萦系悟一新

  通读《之江新语》全书,我从习近平总书记感情真挚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深深的信心和信念,也为之江大地所孕育的致富梦、中国梦所深深打动。困难总是盯住胆怯者不放,成功历来与勇敢者结伴。习总书记所言“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鼓舞了多少浙商走出之江大地,走向世界潮流,也详尽诠释了浙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坚忍不拔、创业创新的精神,引领着广大浙江人民上下同心,齐心协力,为将浙江建设成全国范围内一流的区域经济体而努力奋斗。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时光荏苒,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浙江10多年了,但他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仍在指导着这些年浙江的发展。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深刻领会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与过去5年的工作,我遽然发现二十大报告中的许多变革性实践与《之江新语》中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很多思想和战略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浙江的理论创新,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的不断淬炼,成了如今治国理政思想的一部分,成了持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锐利的思想武器。

  前路漫漫也灿灿,往事历历益分明。习总书记主政浙江仅有短短的5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弹指一挥间;5年却也很长,长到可以创造出令一个前途不定的区域激发经济潜力、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历史伟业。我掩卷沉思,思索着《之江新语》中习总书记的至理名言,思绪不禁蹁跹,“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如何呈现,便是智慧。习总书记真挚、质朴又深厚的人文情怀,贯穿了《之江新语》的始终,文章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照亮了浙江,照亮了全国,也照亮了我的心房。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通读《之江新语》全书,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也有面向未来的自信与勇气。回眸过往,我为之江大地脱胎换骨般的成长感到喜悦;目视当下,我为浙江人民在奋进中创造幸福生活发自内心地自豪。历史,在奋斗中铭刻;未来,在奋进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篇大文章,回想昨天的巨制感慨良多、豪情万丈,憧憬明天的华章激情澎湃、干劲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