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7册)”

历经八年出版之路 收获“重大突破”优秀成果

作者:任军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5

出版寄语

  中国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为了建设出版强国,我国出版界应进一步走向世界,推动优秀书刊的外文出版,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话语权。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主编张柏春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7册)”(以下简称“丛书”)于2020年6月出版,2021年5月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2023年3月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强国建设需要是“丛书”出版的“天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始终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现代化”和“科技革命”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热议话题。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和科技界希望国家能抓住新的科技革命的机遇,加速实现现代化。那么,科技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了探讨和回答这个重要问题,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从2010年开始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讨,选择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苏联)、美国和中国等国家为案例,着力探讨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该项目各册书的作者全面搜集、整理、研读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细化研究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召开若干专题研讨会。与以往的科技革命论著不同的是,此次将对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的研究扩展到俄罗斯、中国等科学革命或技术革命的非原发国家,特别关注了“地域性的”科学革命或技术革命以及外力冲击下启动的现代化。同时,作者们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特别是以工业化为主线,阐释“现代化”及其与科技变革的关系。一方面,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去理解社会的转变;另一方面,从社会的发展去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变革。2012年,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主持的“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项目入选“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高端学术出版工程”。这个优秀的项目很快成为多家出版社竞相争取的选题。


  良好的合作基础是“丛书”出版的“地利”


  山东教育出版社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21世纪初出版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35卷)”是中国科技界第一次有规模地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研究,是百余位专家学者的辛勤劳动结晶,也是张柏春所长作为首席科学家完成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的成果。十几年、几十本书的合作加深了作者对出版社的了解和信任,也培养了相关业务能力过硬的编辑队伍。在此基础上,“丛书”主编张柏春所长选择了与我社签订出版合同。


  精诚合作、精益求精是“丛书”出版的“人和”


  “丛书”汇集中外23位作者,均为研究对应国家科技史的资深专家。选题具有前瞻性,以中国学者的眼光审视世界科技发展历程并获得借鉴与启发,不仅满足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是中国科技史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拓展。2013年,“丛书”被纳入山东出版集团精品图书出版规划,2014年增补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6年申报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出版社也为“丛书”组建了以理科专业背景为主的11人的编辑队伍,每本书都由两位责任编辑负责。责任编辑严格按照出版规范对全部书稿进行认真编辑加工,对文字、语法、标点等进行严格校对,并对人名、年代、参考文献进行了逐一核对和查证。美术编辑和印制部门按照学术精品的要求进行了设计和装帧印刷。最终,“丛书”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制质量都达到了精品图书的要求。除了推进“丛书”整体进度、联系作者、负责需统一的内容,我还具体编校了《科技革命与意大利现代化》《科技革命与美国现代化》两本书,所经历的编校过程作为例子应可反映“丛书”基本情况。

  《科技革命与意大利现代化》是由5位作者共同完成的,包括一位意大利教授。意大利是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发源地,任何一部通论科学革命的著作都不可能不提到意大利。然而,在科学革命高潮时期,意大利却是在欧洲大国中接受技术革命成果及形成自身的工业体系相对较晚的国家,成为工业革命的追随者。那么,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工业革命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就意大利而言,“丛书”所探讨的3个主题词——国家现代化、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关联?其关联度又如何?作者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长时间段、大视角地给出了完整的解读。同时,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好,编辑的过程也是开阔思维、增长见识的过程,非常愉悦,偶有不解联系田淼老师,她总能立即解答,并解释为何这一段放在这里甚至本章节的结构设计思路,让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也更坚定自己编校工作的意志。多位作者著书,也有一点小问题,许多拉丁语的人名、书名、地名的翻译全书不一致,但这也恰恰说明作者都参考了第一手的外文资料,发现并统一这些内容也体现了编辑的作用,我也小小地骄傲一下。图书付印前,田淼老师来济南,将全书又通校了一遍,还给我带了很甜的葡萄,和作者的友谊也是编辑工作幸福的来源之一。

  《科技革命与美国现代化》只有一位作者,但起初体例与其他册不一致,简单沟通后作者很快调整。本书着重从跨国科技史的视角研究科技革命与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介绍在美国殖民时期和建国早期,科学革命和共和主义对美国革命的影响,用技术系统的概念来考察19世纪末美国的技术革命,以及20世纪至今的科技革命和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教训,通过改革、试验、国际交流,建立、健全自己的科技政策和战略咨询体制,推动科技发展,为建设创新型的现代化国家服务。因为作者王作跃老师在美国大学任教,所以一直没有机会见面,但通过邮件沟通也非常愉快和高效。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多为英文,可在互联网上查到蛛丝马迹,相对而言校对所用时间少一点。


  获奖是对“丛书”价值和编辑工作的认可


  “丛书”是第一套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研究文艺复兴以来经济、政治、军事与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如何影响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催生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工业革命,进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原创性著作,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成果,为研究科技发展、科技革命与国家社会经济条件、科技体制及政策的关系,从而认知科技与社会互动的长周期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具有极强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来自出版界和学界的专家高度评价了“丛书”的创新性、科学性、思想性及学术传承价值,认为“丛书”是非常重要的学术成果。在中国科学院“十二五”研究项目结题的时候,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部“丛书”是“重大突破”的优秀成果,国家出版基金也给予了优秀成果的评价,说明这套书从专家层面和政府层面都得到了高度评价。同时,专家也认为“丛书”写得深入浅出,非常具有可读性,不仅是学术著作,也是大众读物,可以加深我们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概念、现象、历史和人物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期望“丛书”走向世界,共铺出版强国之路


  “丛书”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国家现代化结合起来,有国别的意义,又与中国做比较,其意义非常大。中国科学史家可以提出自己的重大学术问题和观点,拥有学术话语权,体现了国际视野,相信在走出去、促进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合作方面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希望“丛书”为出版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重点感谢“丛书”主编张柏春老师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给予我的重要、无私、及时的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