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

向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献礼

作者:郭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5

出版寄语

  新时代,我国考古工作者要以考古发现为基础,着力推动学术创新,做好成果转化,讲好中华历史文化故事,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坚持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基础性材料和鲜活的历史实证。

  ——《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主编 王巍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的考古事业十分关心,2021年以来先后参观了殷墟等考古遗址,还特别关注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对于一些重要的考古工作经常过问。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中国考古学自1921年诞生,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在这100年中,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古人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在百年诞辰之际,出版一部综合性的学术史,系统回顾百年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探讨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路径,作为对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的献礼,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为此而生!

  这部书有三个特点:一是体量大,共计四卷12册,900余万字;二是内容全,把百年来的中国考古学分为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时代考古、秦汉到宋辽金元明清时代考古、科技考古以及各个考古学专题研究四大部分,又将每部分分解为50个左右的研究课题,每个研究领域按照时间顺序和研究进展的脉络进行回顾,宏观把控与细节研究相结合,可以说,这部书是一部独具特色、名副其实的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百科全书;三是作者团队庞大且年龄分布广,这本书由中国考古学界200余位权威学者共同撰写,其中绝大多数是“50后”和“60后”资深学者,也有一部分是由资深学者领衔,与一位年轻学者合作撰写,还有一小部分内容是请一些高校近年毕业的博士来承担的,可以说《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这本书是现今中国考古学界老中青学者通力合作的成果,这也体现了中国考古学的百年传承精神。

  这部书的三个特点也相继带来挑战。时间紧,任务重!需要赶在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之际出版这部书,彼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考古工作室刚刚成立,但编辑们有着考古专业背景和历史考古类书籍的编辑经验,考古工作室的全体编辑集中力量,专攻这部900万字图书的文字编辑工作,这里也要感谢赵剑英社长和王茵副总编辑对这部书的支持,从中协调各个部分,促成了这部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如期出版。

  这部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百科全书涉及的领域多,考古工作室的编辑们需要在掌握整部书宏观层面的理论框架后,厘清四大部分200余个研究课题的内容及结构。可以说这部书的出版工作,对于编辑是挑战,但更是一次系统性学习中国考古学各个领域、各个研究课题的相关考古发现和研究过程以及最新进展的机会,是将之前编辑过的历史考古类图书串联在学科体系上的锻炼,涉及老中青考古学者的作者团队,也锻炼了考古工作室的编辑们驾驭大型出版项目的能力。如何统稿、如何催稿、如何高效反馈书稿的修改意见,这些作为编辑早已得心应手的日常工作,在将作者团队的体量扩大为200余人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变多了,各项工作的时长也成倍增长,这也要感谢负责出版社和作者之间沟通工作的常怀颖博士。

  作为这部书的责任编辑,在编辑这部书时我也受益良多。从学术角度讲,进一步夯实了我对于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理解,了解了许多多学科研究的新进展。从工作经验角度来说,首先这种大型出版项目需要在出版工作的各个流程达到“多层次滚动并进”的效果,不能一个环节全部完成后,再统一进行下一个环节,工作时要灵活机动。我的个人工作习惯是建立一个Excel表格,四卷12册每个部分有哪些作者,这一部分的书稿是否齐备,书稿进行到初审、复审还是校对都通过打钩的方式记录在一张表格上,每当有新的工作进展,都登记到表格上,这样可以在多层次滚动的同时做到层次清晰,不至于遗漏书稿审校环节。其次,在做这种作者团队庞大的书稿的出版工作时,要及时发现共性问题,比如专有名词和格式的统一,要及时提醒整个编辑团队的编稿标准保持一致,并跟进后续的处理结果,考古工作室的编辑们在微信群里及时沟通,并建立在线实时更新的文档,便于查看实时更新的编稿标准,尽量保证在初审时就发现尽可能多的共性问题并统一修改,节省编校时间,提高书稿的出版效率。

  除了书稿文字编辑工作,作为责任编辑我还需要带领考古工作室的编辑们参与书稿的封面设计、排版印制、宣传营销。与美术编辑沟通时,要有创意、有想法;与排版印刷人员沟通时,要注意细节并及时与他们交流信息;与营销发行人员沟通时,要注意态度、方法和技巧。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反馈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赵剑英社长和王茵副总编辑非常重视这部书的出版及后续的宣传工作,从中协调多部门合作,最终呈现出这部在中国考古学百年史上文字体量最大、内容最丰富、参加撰写的学者最多的集体项目。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赴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在听取汇报后,察看了我社出版的《今注本二十四史》《世界简史》。据现场陪同的工作人员讲,《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也在陈列之中。听闻此消息,我感到光荣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结了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特点,说明了中华文明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勇于接受新事物,在坚持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对世界优秀的文化兼收并蓄,和平对人,不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强加于人的优秀品质。提出要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保护和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再谈“两个结合”,强调要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尤其强调了“第二个结合”,即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相互契合且有机结合,二者的“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个‘结合’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以及保持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都具有重大意义。”上述中华文明五大特点均可在《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中找到考古学领域的印证,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为“两个结合”理论建设提供考古学材料,从而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考古学领域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这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这部皇皇巨著的出版,就是对这个新高度的有力佐证。

  编书不易,编辑出版大书更不易。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考古工作室,向《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的名誉主编王伟光先生、主编王巍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领导们、赵剑英社长、王茵副总编辑、完成撰写任务的全体作者以及出版社为这本书如期出版通力合作的各个部门,表示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