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用生命创造的精神高度
——评《雪线上的边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1
《雪线上的边关》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卢一萍 著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新出版的军旅作家卢一萍的力作《雪线上的边关》,是一部立意深刻、选材新颖、抒写独特、人物生动、故事跌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优秀少儿报告文学作品。
非虚构的报告文学与虚构的小说、童话等文学样式是不同的,纪实是它的最大特点。书中的人物与故事,包括内容的环境描写,都是真人真事。正因为这个“真”,在广大的读者包括少年儿童读者的心里,它就比虚构性的文学作品更可信,更具有说服力,当然也就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卢一萍有着极其深厚的写作生活基础,他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在新疆参军入伍。不久又考入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就读,毕业后一纸命令,让他重返新疆。他曾行进在喜马拉雅、冈底斯、喀喇昆仑、天山、阿勒泰……这些世界上最伟大、最雄阔的众山脉之间,奔走于青藏高原,往返行程达3万多公里,历时20年,前后采访了近80个解放军边防连,30多个边防军前哨班和季节性执勤点。途中他多次遇险,见识了边防的守卫者,明白了什么叫牺牲、什么叫英雄、什么叫奉献;领略了人间的生与死、爱、离别,体验了边境的风、雨、雪。正是作者的丰富生活经历与体验,以及对边防军官兵高尚人格的理解,才能在他的这部作品中满满地蕴含着爱国者们的热血、向上、忠诚、职责与信念、无与伦比的高贵品德。
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必须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到特征。作为一部当今比较稀少的少儿报告文学作品,《雪线上的边关》在构思与书写上不仅具有真情纪实与可信的特征,更可贵的是,作者下大力气努力去描绘环境,写出氛围,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典型,突出作品的内涵,强调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在这部作品里,有四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它的文学特质与文学结构上的报告文学特征;二是它的人物艺术典型形象的塑造;三是它的环境与背景的独特氛围的营造;四是它的报告文学式的语言叙述与结构上的个性安排。
在报告文学的文学特征上,作者是做了精心准备的。他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搜集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地理地貌、人文风情、民族文化、军事知识等资料,合理使用,力争对于全书的完美,做到尽心尽力。比如,作者写作是按照记者行程来记叙的,所以就有了引子:走进秘境。然后是第一程:在喜马拉雅南麓;第二程:作为精神王国的阿里;第三程:喀喇昆仑有多高;第四程:帕米尔高原的鹰;第五程:高拔的西天山;第六程:风雪北疆。在这一程又一程行进中,不断变换着新的高原大山,不断变换着思想内涵,不断把作品的故事推向新的高度。
报告文学的书写尽管有自己的特征,但是对于刻画人物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要求是与其他文学样式相同的。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物,人物的刻画与塑造越是生动、越是典型才好。在《雪线上的边关》里,有许多既生动又感人的人物形象,大多都十分丰富多彩,能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比如第一程里的肖顺海、许其伟、吴亚峰、肖佑恩、胡同德、副连长刘定忠和扎增、上士班长惠勇等官兵群像;再比如作家极力刻画的在阿里高原坚持驻守25年的丁德福,是一个让我们禁不住感动流泪的人物典型形象。按丁德福自己的说法,他的人生,可谓真正是高原人生:他在阿里生活的25年,围绕着帕米尔、喀喇昆仑、阿里这些高原大山兜兜转转。阿里无疑就是他的信仰之地。他说:“如果抽象的信仰该有一片现实的土地作为其故乡的话,我认为阿里是最适合的。”
丁德福知道自己不是铁打铜铸的,而是凡胎肉体。他留在抽屉里的每一张纸条都是一个有关生死的传说,每一张纸条都像是一张令人伤悲的讣告。在一张纸上写着:“高原丧生,本是常事。万一不测,为国而死,当感光荣,不要悲伤。”在另一张纸上写的是:“这次上高原,听说雪快封山了,路不好走,但还得上。如有什么不幸的事发生,请不要给组织添麻烦。国家会给抚恤金,家中零用,可以不愁。”每一张纸条后面都签上了丁德福的名字与日期。孩子们看着看着,就齐声呜呜地痛哭起来。丁德福说:“那时在阿里,活过来是一种幸运。如果真的死去,也无悔无憾。这是阿里军人注定的生死观。我丁德福只是一个普通的阿里军人。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不是第一个,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丁德福就是一个这样的边防战士,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而在高原边疆,像丁德福这样的战士成千上万,有无数个。
在作品的环境与背景的独特氛围的营造上,作家对环境与内容背景的描绘非常到位,非常真实生动,这源于作家的实地体验。在高原大山地区,风雪雷暴是大自然主要的恩赐。看作家关于雷电的描绘:“詹娘舍处于北印度洋暖湿气流与喜马拉雅山脉寒流交汇处,因而形成了特有的雷暴天气。每年雷期在100天以上,是有名的‘雷暴区’。在詹娘舍哨所待过的人都知道雷暴的厉害。战士们把詹娘舍哨所称为‘霹雳哨所’。在詹娘舍,打雷不分春夏秋冬,下雪打雷,不下雪也打雷。夏天打雷可怕,冬天更是惊人。由于海拔太高,哨所就矗立在云层里。在哨所听雷,雷声就像在耳边轰鸣,从脚下滚过,电光闪闪,雷霆炸响,地动山摇,让人惊心动魄;闪电喷着弧光裂天而降,能击穿房顶,再把地板打个洞;而滚滚惊雷,就像在屋里打转,让人能真切地体会到‘雷霆万钧’的力量。”“打雷时,会看见窗外铁栏杆在雷电击中时冒出的火花,听见‘刺刺啦啦’的声响。在两件连接不紧密的金属器之间发出的响声则如放鞭炮一般。打雷瞬间,灯泡还能骤然亮起,墙壁上的插座发出‘哧’的响声,冒出一缕黑烟。最危险的是锅炉。因为它上面有烟囱,又有铁器,电光直闪,刺入眼目。最惨的是变压器,它经常被雷电击坏。变压器击坏后就要停电,哨所只能用汽灯照明……”
景物描写是为作品内容服务的,通过景物描写,衬托或加强思想内容的表述,从而使读者获得更多的对作品的理解与融通。这一点,在《雪线上的边关》里十分突出,显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中,报告文学式的故事叙述与结构上,也有自己的个性安排。比如,在讲述故事时,不仅在不同章节里引用民歌、诗歌、谚语等,也使用大量的人物事迹来作为某种思想与观念的证据,有时候更是采用故事套故事来刻画人物。再比如,书中讲述的姜云燕的故事。一个十几岁的农村女孩儿,热爱边疆,立志要去边疆戍边,做一名戍边战士。她一个女孩儿,独自一人来到新疆,一路上的艰辛,感动得我们热泪盈眶。当她来到边疆,找到了她崇拜的偶像,终于感动了所有的人。后来边防军特批她入伍,成为一名边防战士。在作者叙述她的故事的同时,在她的故事里又套着好几个边疆英雄的故事。这样写,一面充实了姜云燕的故事情节,同时也丰富了整个故事框架,起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跌宕起伏的作用。
书写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强军与国防意识,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边疆,了解人民子弟兵的光荣与责任,非常必要。所以,这部很优秀的、很感动人的《雪线上的边关》的出版具有鲜明的时代和社会意义,同时,作为一部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报告文学作品,为我国儿童文学大花园也增添了新的血液、新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