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基层“扫黄打非”“三个一”工作法

作者:本报记者 张福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0

  泉州市丰泽区将“扫黄打非”工作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泉州市丰泽区“扫黄打非”办公室供图


  “厝边头尾认真听,健康文化要知影。扫除‘黄’、打击‘非’,辟谣言、正视听……”这是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讲丰泽”宣讲团编排的“扫黄打非”主题闽南歌诀。在社区、学校等宣传活动中,这种接地气的歌诀传唱让“扫黄打非”工作深入人心。

  近年来,泉州市丰泽区不断突破传统宣传模式,将“扫黄打非”工作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中。聚焦重点难点,丰泽区创新三个“一”工作法,统筹网上和网下,精准发力、协同联动,全面清理非法有害出版物及信息,扫除各类文化垃圾,筑牢基层“扫黄打非”阵地,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环境。


  织密“一张网”维护文化安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丰泽区已完成88个“扫黄打非”基层站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形成了“一”张监管网络,打通了丰泽“扫黄打非”“最后一公里”。

  位于丰泽区浦西路的灯星社区,是福建省“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走进辖区内,可以看到各种“扫黄打非”宣传作品张贴在醒目位置。该社区是丰泽区将“扫黄打非”工作融入党建、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缩影,其构建了社区书记总负责,街道挂点干部、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组成的五级网格,真正使“扫黄打非”工作到边到角、不留死角。

  依托全区各街道,丰泽区建成了36个“党建+”社区邻里中心,他们实现“一张网络、部门联合、资源共享”。“随着‘党建+’邻里中心在企业、园区等的全覆盖,丰泽区将持续通过展板设置、专家普法、知识讲座、网格管理等形式,构筑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固堡垒。”丰泽区“扫黄打非”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聚焦“一个战场”净化网络空间


  网络“扫黄打非”工作是丰泽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需要关注的领域。针对这一诉求,丰泽区依靠“净网”行动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

  泉州民营经济繁荣,有许多个体工商户开辟了电商经营,丰泽区“扫黄打非”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轮电商平台专项整治。其中,对网络书店经营证照进行了“双向核验”,依法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违法经营等活动;对网络社交平台,查处通过社交账号、聊天群组、贴吧论坛等引流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行为;针对直播,加强辖区游戏直播相关企业和个人内容播出管理,指导督促游戏直播平台设立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确保“青少年模式”发挥实际效能。

  同时,依托“智慧丰泽”综治平台和“雪亮工程”24小时技术监管手段,以及在“看丰泽”公众号曝光台,丰泽“扫黄打非”办公室不定期开展暗访检查,形成“日常巡查+随机巡查+定时巡查”三巡查工作机制,2023年查处多起非法利用信息网络案件。


  坚守“一份职责”构建清朗环境


  丰泽区以“融”的方法、“创”的举措,强化共建共治,形成整体合力,将“扫黄打非”工作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做到全员宣教无死角。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组织架构,丰泽区将“扫黄打非”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志愿者队伍、活动相融合,形成一地多用,管理人员一职多责、一专多能的工作格局。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板街区——丰泽区东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一条街,“扫黄打非”工作与文化、文明、非遗、健康等主题有机融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活动天天有、群众演艺周周演、展览展示常常有,以生动多样的宣传方式不断提升群众对“扫黄打非”的认知度。

  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丰泽区“扫黄打非”工作站吸引了社区工作者、高校学生、学校教师、机关干部等开展志愿服务。据了解,今年有800多名社区网格员、100多支志愿服务队深入到丰泽各个角落开展“扫黄打非”宣传引导和服务工作。

  此外,聚焦“育新人”,丰泽区“扫黄打非”办公室组织各方力量共同“护苗”。通过开展“绿书签行动”,推送《护苗12390》、《护苗·网络安全课》、“护苗·网络安全进课堂”课件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抵制各类非法有害出版物及信息,提升青少年安全意识和法治素养。以“绿书签行动”为载体,“4·23”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月”为契机,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导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

  三个“一”工作法,让丰泽区筑牢基层“扫黄打非”阵地,找准工作切入点,实现了常态长效。下一阶段,丰泽区将继续健全制度,探索“扫黄打非”工作长治新路径,推动“扫黄打非”工作开创新局面、跨上新台阶,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