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的读书之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14
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各种绘本包围,我小时候的家庭阅读氛围并不是如此,更多的是奔跑在田野、小区里,过着纯天然的生活。至于我是怎么开始有了读书的意识,要从我外公说起,我的读书之路也要从他说起。
外公的“送书员”
我的外公出生于1933年,与外婆不同的是,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识字的人,并带领全家到县城生活。我的童年时期,有8年的时间是和外公在一起生活。印象中的外公每天都会让我在小区里玩耍之后,在门卫处拿回当天的报纸和《老人春秋》杂志。每天饭后,他会把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坐到藤椅上,戴上老花眼镜,拿起放在膝盖上的《老人春秋》,开始了解国内国外大事。
面对家里的这些报纸和杂志,充满好奇心的儿童必然会翻开看看,可是我并不识字。于是外公每天看完《新闻联播》后,会在躺椅上给我念一些新闻,我总是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日复一日地听,总归还是会记得些内容。我和朋友们在外面玩的时候,就会给大家讲外公讲的故事,正因为大家都不懂里面的内容,我在当时便成为了一群小伙伴中的“文化人”。后来上小学后,我除了帮外公取报刊、书,也开始在门卫处取外公帮我订阅的《儿童文学》《笑猫日记》。“送书员”这份独一无二的工作开启了我的读书之路。
占有父亲的书柜
小学之后,我搬回自己家住,一个银色的铁皮书柜、一个梳妆台、一张上下铺的床构成了我房间的格局。从外公家到自己家,我与门卫的连接断了,留下的只有之前订阅的杂志。但是,好奇心依旧在,我将目光锁定在了爸爸的书柜上,那对我来说是宝藏。
书柜并没有上锁,上层放着《中国百科全书》《大明王朝1566》《曾国藩家书》等,每本书都又重又厚。书架下层是父亲大学时的教材,比如《高等数学》《有机化学》和手写带画的精美笔记等。父亲的书柜也会被我占用,里面放着我的日记、小说和外公给我订阅的杂志,也藏着很多用文字记录的秘密。现在回家,书柜还在那,只要打开就可以把我“送”回过去。看那个时候自己对文学和文字的认知,更让我感受到这具有年代感的书柜陪伴了父亲一生。而不断更新的书籍,是父亲留给我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影响着我的人生观、世界观。
自我摸索的三个阶段
第一是学知识。高中住宿后,我读书读的最多的应该是教材教辅。在这个阶段,我学到很多知识,比如各种定律、很多诗词、某年某月某日的世界大事。这段时间是我知识最丰富的时刻,但这些知识只是一个储存器,让我赢得考试,对于人生只是基础。这段时期也是叛逆的,比如我在父亲书柜里对侦探类书籍的探索延续到了高中,枯燥重复的学习,让我在闲暇时间想尽一切方法读“闲书”。当时自己也没有思考着读优秀文学书籍提高文学素养,阅读的书籍以爱好为主,但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第二是知古今。多读书、读好书渐渐成为我大学之后思考的问题。我会阅读历史类图书或看纪录片,尝试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一些社会热点、电影。例如我曾有一段时间迷上了《达·芬奇密码》等电影,我就会看相关的书或书评了解古今中外思想差异,更深入地理解电影;还会阅读《显微镜下的大明》《动物农场》《人类简史》等书,明白世界自有其运行法则。这段时期,我的阅读兴趣很杂,或许很多书看了一遍一知半解,印象不深,但总会在之后看社会热点事件时带着些许思考。
第三是读自己。读书是一种实践,能让自己找到人生意义。以前读书更多的是各种价值观的摄入,现在读书会更多与自己连接。20多岁读《简·爱》《小妇人》《始于极限》《飘》等书,会更多思考自己的感情;读《撒哈拉的故事》等游记是为了不局限于短视频的热门推荐,从不同作者的文字中丰富自己旅游的方式;读《社会学的想象力》《舆论》《做新闻》是为了学好自己的专业课;读《在细雨中呼喊》《回归故里》是为了学着作者进行自我剖析,发现回顾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也是很有趣的。这段时期我会挑书,大多与当下心境有关。
回忆自己的读书路,还是很懒散,很多书都没读完。很多书读过,却并没有对个人提升带来质的飞跃。但也不急,我认为读一本书就像种下一颗种子,总会在读书过程中与不同的事物相连,渐渐地变成一棵大树,成为自己的避风港。正如我的人生还有无限可能,在今后的读书路上,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好奇、勤捉与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