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大学育人重在精神塑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14
在撰写本期文章的时候,笔者的脑海中总会想起前几年曾经热映的一部影片《无问西东》。这部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电影,当时引发公众的关注与热议。影片以4位清华学生的故事串起了4个年代,观众看到的不仅是4个故事,也有对青春、生命以及人性的思索。在主人公面对人生的抉择时,我们看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这所学校的师生,给予他们勇气与担当。
影片中,校长梅贻琦对吴岭澜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这也许就是大学精神的生动诠释,在某一个瞬间点亮了学子们心中的灯火,意识到源自内心最真实的抉择。“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有大学生,更有大师、大学精神。一所大学的底蕴与精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在长期的教学中慢慢积淀,被全体师生认同,并且一代代继承发扬,代表着这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融于一届届毕业生的思想中、习惯里。曾有这样一项调查,请毕业生回想大学对其产生的影响。诸多毕业很久的学生表示,已经记不得具体的课程,但学校的校风一直影响着自己。是的,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但是精神的力量却是历久弥新、不可磨灭的。
写到这里,笔者不由得想起了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华罗庚等一大批名师巨匠,在简易校舍里治学研究,为国育才,在短短8年的时间里,从西南联大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余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材,可以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
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的西南联大,肩负起了时代的使命,老师为救亡图存而培养人才,学生为不做亡国奴而奋力学习。西南联大不仅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爱国主义的情怀、刚毅坚卓的风骨、严谨治学的学风、兼容并蓄的校风、淡泊名利的情操、敬业奉献的品格更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
虽然精神是无形的,但不是虚无的,大学精神体现在求真育人的各个方面,是一所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支柱。正如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一书中所说的,“大学要有大学的模样,就是要有大情怀、大视野、大胸襟。大学是汇聚大学者、产生大学问的地方,还是培养大写的‘人’的地方。大写的‘人’是能立得住、站得牢、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