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的尊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13
我9岁那年的一天上午,同村的一位叔叔到我家来,是跟父亲一起进屋的,当时,我正坐在桌子旁忙活着什么,见那位叔叔进来了,就打了声招呼,但没有站起身。那位叔叔便走到桌子旁边,问我“学习怎么样”“考试考第几啊”……我便坐在那里一一回答了他。这时,父亲看到了坐在凳子上的我,立即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地呵斥我说:“你叔叔是客人、是长辈,他站在这里问你话,你竟然坐着回答!你还懂一点礼貌吗!”我一听,连忙站了起来,立即羞红了脸。那位叔叔笑着把我按在座位上,连声说着“没事儿、没事儿”。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但从那一天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许多时候,站着,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李佩女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资深教授,她上课有一个特点,就是永远站着给同学们讲课,即使是身体出现了问题时,她也坚持站着给大家讲,从来没有在讲台上坐过。她有一个博士英语班的学生,叫马石庄。马石庄回忆说:“李佩先生70多岁在讲台上给学生讲几个小时的课,从来没有坐过,连靠着讲台站的姿势都没有。”马石庄后来成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虽然成了领导干部,但他继承了李佩老师的优良传统,在大小场合发言、讲课,都是站着的。这种站着的姿态,无疑体现出了一种对他人的尊重。
赵慕鹤是台湾人,他是一个传奇老人:96岁那年,他挑灯夜战、复习课程,用了3个月的时间,考上了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准备在那里攻读硕士学位。哲学研究所开学以后,赵慕鹤便和比他年纪差三四倍的同学坐在一间教室里上课。陈德和是南华大学的老教授,年近百岁的赵慕鹤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有一回,轮到赵慕鹤在课堂上念读书报告,赵慕鹤便像其他学生一样站了起来开始念。陈德和见他一直站着,就连忙让他坐下来念。可赵慕鹤却说:“我是学生,当然要站着。”陈德和忍不住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都站着念报告了,他们这些年轻人岂不是要跪着听!”但赵慕鹤并没有坐下来,而是一直站着把报告念完了。赵慕鹤之所以要站着念报告,是对老师陈德和的一种尊重,虽然他比陈德和年龄大许多、是陈德和的长辈,但在这间教室里,陈德和与他却是师生关系,作为学生,他必须尊重陈德和,而这种尊重,就表现在他站着念报告这种行为上。
著名出版家张昌华先生曾经在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回,他到著名作家萧乾家中访问萧乾,采访结束后,告辞离去之前,张昌华提出想与萧老合影留念,萧老爽快地答应了。张昌华记述道:“他笑了笑,坐上沙发,便招呼小和霞(照料萧乾生活的初中毕业生)帮忙。拍照时,我坚持我应站着,他说:‘那我也站着。’还真地站了起来。我说:‘您是大作家,我是小编辑;您是长辈,我是后生。’萧乾反对:‘编辑和作家是平等的。’我说:‘不行,不行。’萧乾一笑,‘那好,一样来一张。大家平等。’就这样,同一时刻,几乎同一瞬间,两张不同姿势的合影,并列地珍藏在我的影集中。他那大家的风范、长者的宽厚形象,镌刻在我的脑海。”在合影时,张昌华坚持要站着,是对萧老的尊重;而萧老也坚持要站着,这是对张昌华的尊重。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拍了两张不同的合影,这种妥协,体现了他们彼此对对方的尊重精神,成为一段佳话。
站着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身体姿势,但有时却包含着对他人的敬重之心。这是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尊重他人,并不是太难的事,做起来十分简单,比如,在某些场合让自己保持一种站立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