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霞浦县长沙书苑:

旧仓库变身文化摇篮

作者:本报记者 张福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10


  “爷爷,这周末,你再陪我去长沙书苑!”家住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城区的何老伯很欣喜,自己10岁的孙子,以前周末总是躲在家里玩手机,现在一到周五,就主动要求回到何老伯的老家霞浦县松港街道的长沙村,一进村中,便飞奔向村中的农家书屋——长沙书苑,开始了一天的文化之旅。

  长沙书苑,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访客流连忘返,很多人还成为它忠实的“回头客”,一座农家书屋,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日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实地探访了长沙书苑。


建一座书苑 让他乡游子有心灵归宿

  地处霞浦县城南面的长沙村,曾先后两次作为库区移民安置村,移民人口占全村人口近一半。该村及其附近有数家工业园区及核电项目单位,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众多。以往,由于人员构成复杂、风俗习惯不同还产生了一些矛盾,但缺乏调解场所。加之文娱设施的缺乏,外来务工人员的业余生活十分单调。

  在充分调研了存在的问题后,长沙村邀请厦门大学的专家将废弃多年的闽东石厝型仓库改造为美观大方的仿古建筑,作为长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立长沙书苑,内设图书室、科普室、党群驿站和党员加油站,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等多家出版社与社会各界团体的捐赠下,长沙书苑内目前已有藏书5000余册,包含文学、科普、农技等20余种。

  “乡里乡亲的,有事好商量,有什么难事,来书苑坐坐,喝杯茶,下下棋,心情就舒畅多了。”长沙村村民林老伯正在和他的好朋友——因为库区移民而迁来长沙村的李大哥,边下象棋边谈感想。

  长沙书苑建成后迅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村民间有了矛盾纠纷,便将书苑作为议事场所,书苑内丰富的文化娱乐设施也加强了村民间的感情联络。长沙村还定期在书苑内举办道德讲坛以及普法宣传,对提高村民素质很有帮助。

  “长沙书苑啊,它是我留下来的理由,每天都来这里坐坐,看看书,和朋友聊聊天,让我的生活很惬意。”来自河南的小王,在长沙村中的某工业园区中工作。如今,他成了书苑的常客。

  很多像小王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把长沙书苑作为精神家园,在此不仅能看书查资料,甚至成为联谊“鹊桥”。“我的同事中有不少人在这儿寻找到了另一半,也许哪天我也会在这儿碰到心仪的‘她’。”小王对此很是憧憬。


引文化资源 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依山傍海,拥有“中国最美滩涂”的霞浦县自带文艺属性,有“中国诗歌之乡”的美誉。每年有大量的摄影、文学、书画爱好者前来霞浦采风,风光旖旎的长沙村自然也是他们喜欢选择的造访地。

  在长沙村党支部书记俞云灿的带领下,记者发现,长沙书苑背后还“别有洞天”,“大往”咖啡书屋、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馆、登山步道……众多的文化休闲设施与长沙书苑连成了一片有机的整体,让长沙书苑这座农家书屋拓展出了多项文化服务功能,内涵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这是一片能让众多文艺爱好者心灵相知、相交的文创基地。近年来,长沙村不断引进优质文化资源,包括长沙书苑在内的长沙村文化交流中心,陆续成为山东师范大学农合材料绘画研究所学术研发基地、福建音乐推广协会乡村音乐传习所、福建海峡油画院文化交流基地等,吸引了诗人汤养宗、摄影师郑德雄、音乐人章绍同等来此进行创作交流。

  走进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馆,发现每层楼内都掌声不断,笑声盈盈,集聚了一大批摄影、诗歌、绘画爱好者交流分享创作心得、表演展示心仪作品。这样的文化活动是实实在在让当地村民得到了实惠。馆内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在挥毫作画,老人家姓陈,是长沙村村民,数年前和左邻右舍一起报名参加了农民油画培训班,并得到了高校专业教授的指导,绘画技艺突飞猛进。这几年,经常有企业进村认购农民油画作品,陈大爷和本村“同学”能领到售画分红,没有学画的家人参与文旅接待工作,也得到了丰厚的收入。“看,我画的是我们村海边的日出美景,我们的长沙村就像海上日出一样,充满诗意,也充满光明的前景。”陈大爷自豪地向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