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滋养和培育精神家园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07
在为本期主题文章搜集材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网友,尤其是年轻网友毫不吝惜地表达着自己对通识类图书的喜爱之情。很多人表示,在大学期间最喜欢选修导读类、通识类的课程,这些介绍了学科最基本的学术史和基本方法论、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和图书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让他们发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古典之美。
通识教育培养的是综合素质,帮助人们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这需要以跨学科的方式来实现。文史哲通识类图书提供的不仅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熏陶和传承。可见,阅读文史类书籍有助于我们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能够让我们更加深邃地看待问题。
通识类图书在输出知识的同时,应该关注如何引导读者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中,如何思考,如何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系统。
近几年,在中国出版界,有识之士开始邀请卓越的专家学者,为大众写书,将其在书斋里皓首穷经研究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公共知识,滋养和培育着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有了这些“大家”写的“小书”,没有古籍基础的人也可以看懂古代经典文献,不了解写作背景的人也理解了《四大名著》的社会历史环境,看到一幅书法、一幅字画的时候,也能点出到底好看在哪里,这些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有助于我们意识到根植于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其实就在身边。只有在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并实践,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从前一些知名教授不屑于写这样的“小书”,其实要写好通识著作,比写论文更有难度,不仅仅是简单的框架式的介绍,还得看作者是否对学问有透彻的见识。所以说通识类图书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门槛,但不能降低写作者的准入门槛,但这准入的标准并不是说只有教授学者才能写,只要有真知灼见、有思考、有积累的人都可以为文化的普及作出贡献,关键在于有没有将阳春白雪转化成大众读得懂、读得进去的文字。
一本好的通识图书,一定是集学术性、通识性、通俗性于一体的,既要贯通,也要汇通。这也是对写作者的要求,要有高屋建瓴的眼光,要对一个领域进行跨时代、跨文化的梳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要提出有启发性的论断和精辟的见解,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