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温暖人间》感悟生命力量

作者:沈舒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05



  跨越全国8个省(区、市),记录并讲述了16位主人公身上充满生命力量和希望的真实故事,纪录片《我的温暖人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后,引领观众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温情,通过富有电影感的画面和语言,直击受众心灵。


温情共情:烟火人间引发价值共鸣

  在烟火气中窥见人间的温暖,是《我的温暖人间》的价值追求。相较于大开大合的悲喜表达,“温暖”的叙事表达成为近年来“爆款”纪录片的主要特征之一。温情叙事的成功源于其对人性的关注,它打开了抚慰心灵、引发共鸣的窗口,在泪水与欢笑中舒缓戏剧张力,在细水长流中讲述生活琐事的“小美好”,更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洞察中国表达的丰富性和本土性,是《我的温暖人间》的题材选择指向。该纪录片立足中国大地,寻找发生在四川、江西、上海、山东、湖南、内蒙古等8个省(区、市)的真实故事,有家国大爱,也有小家小爱。小人物的善良、乐观与温情,以及内心精神追求被融进了暖暖的人间烟火气与家文化中,让观众在流动的影像中看见自己的生活和与自己相似的人们。在88岁的“老顽童”曾竞飞和她54岁的儿子宋健挥的摩托车旅行故事中,老人与儿子在骑车进藏的旅途中毫不避讳地谈论生死、旅行与生活,一问一答之间照亮生命的底色,动人又不失趣味;从江南到塞北,《国家的孩子》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末被接到内蒙古大草原的3000名孤儿在草原的哺育下跨越民族、地域与血缘的真实故事。跨越半生回望,“三千孤儿入蒙”是独属于中国的故事,3000个“国家的孩子”与“草原母亲”的传奇结缘是民族团结之歌,也是生命共通的人间大爱。


平民视角:镜像描绘日常家庭群像

  《我的温暖人间》是一部时代画像集。制片组在调研阶段寻找了近百位普通人的故事,希望用大群像展现众生冷暖,最终因篇幅所限,只留下了16位主人公的故事。在江西新余,24岁的消防员张佳港陪同85岁的外婆唐才英拍下了一组婚纱照,背后藏着“暖男养成记”的亲情故事;在山东青岛,青年工人刘华保与残疾姑娘陈玉梅的“追妻35年”爱情故事给观众撒满了幸福……这部纪录片在不长的篇幅里,用细致入微的笔触展现了不同年龄、地域、身份、性格的多个人物,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审美。纪录片用互相印证和互相支撑的故事,既避免了中心式人物创作的单薄,又拓宽了社会人物的成长空间,赋予温情现实主义题材以更多可能性。

  《我的温暖人间》是中国家庭的缩影。该纪录片不局限于主角个人,而是将其放在家庭与朋友的关系中,融入了对生命个体、人情人性、家庭伦理与时代社会问题等更为丰富成熟的思考,展现夫妻情、父子情、母女情等人世间最朴素的情感。《国家的孩子》使用东北炉子、风筝、向日葵地、童年照片、工作证等反映日常生活的回忆片段与物品强化故事性和人情味。从普通人的小家小爱到家国大爱,从历史事件到百姓民生,于平凡生活中抒写着情怀与希望。《我的温暖人间》也坚持真善美的艺术追求,让观众感受到了艰难生活中的温情、平凡人生中的亮色。


人民叙事:真实故事展现美学温度

  叙事逻辑精巧、节奏从容,追求精细化演绎。纪录片通过简单的手法和极致的呈现完成对故事的表达,具备较高的美学品质与制作水准。内容由亲历者口述构成,通过展现主人公的照片、老物件等细节,将口述者随口说出的概述性语言演绎成形象的故事与生动的画面。用夹叙夹议,以及插叙、倒叙等手法展现细节丰富的现实生活和影像回忆,放缓了情节发展进程。用较具电影感的色彩、音乐、构图等赋予审美意蕴,不仅增强了叙事的层次性,而且增加了情绪浓度。

  拍摄与选材融合真实性、故事性与人文性,回归纪实美学传统。作为一部纪录片,《我的温暖人间》在极力描写真实故事的同时,也基于大众文艺的艺术规律和审美需求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与突破,力求以情动人、以文化人。《新民与桂娣》中的张新民和唐桂娣是一对相伴50年的夫妻,他们将红歌《共和国之恋》演绎成相濡以沫的情歌:有着令人惊叹的花腔女高音歌喉的妻子唐桂娣突发脑梗,张新民克服万般困难,陪伴妻子练歌,并帮助妻子恢复了说话和行走的能力,将一句“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纵然是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演绎到极致。种种案例不胜枚举,《我的温暖人间》由此也展现了审美与现实的统一、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