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非遗里的中国》:
非遗新说 永续传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21
谈及保护,在帮扶,更在焕活;薪火相承,在其形,更在其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艺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非遗之风采,彰显中华文化之底蕴。节目组走进浙江、福建、江苏、云南、山西、四川,在与当地人、非遗技艺近距离接触中,带领观众“真听、真看、真感受”,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非遗里的中国》向内擦亮国人的时代记忆,彰显中国智慧的向心力;向外展现中国文明之美,繁荣世界文明的大花园。
科技助力 打造趣味非遗新形式
广电行业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变动之下顺势而为是赢得市场的关键。《非遗里的中国》以新视角和新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灵活现,为观众带来新鲜且震撼的观影体验。在科技和视角的创新之下,节目既还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又增添了观看的趣味性。
多角色参与式内容布局,串联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画卷。《非遗里的中国》一集解读一个省几十项代表性非遗,90分钟的内容包含几十个人、事物以及其背后的故事。将如此庞杂的内容呈现得较为顺畅,关键是内容设计上的串联感。《非遗里的中国》以主持人和嘉宾体验非遗传承地为主线,走进非遗现场,将众多技艺以街区展演的形式一镜到底,由点到面地连接起属于这个省市的整体非遗故事,较具层次感和丰富性。节目以嘉宾之口传递出对非遗项目的困惑,设置疑问之后交由传承人解谜,同时引出传承人及其背后的故事。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连接中,与非遗有关的人物和事件得以层层推进式呈现。
多元素聚合式技艺呈现,描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非遗里的中国》结合诸多新鲜元素,例如VR(虚拟现实)技术将非遗技艺还原放大;再如中国歌舞团的舞蹈表演,通过具有交互感的跨维展演赋予非遗技艺以活力。节目在技艺小片、插播秀演、现场表演、嘉宾讲解与感受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对非遗技艺的全方位展现。莆田木雕秀演《雕·栩》、苏绣秀演《绣江南》等创新性表演,在人与物的动态交互中,讲述非遗技艺背后的故事,强化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
融合新生 呈现中华文明大智慧
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同频,在传承之下焕发新的生机。《非遗里的中国》让观众看见非遗的由来,更看见其未来:非遗技艺通过创新融合,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迸发出强大的精神文明力量。江苏盐城建湖县九龙口的淮剧小镇,将非遗与旅游结合起来;福建莆仙戏以故事化情节吸引观众,通过老中青三代共同诠释戏曲的底蕴……这种生活和艺术的结合,使得非遗更贴近大众日常生活。在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获益下,非遗得以传承和发展。“非遗+旅游”模式在诸多地区都有所尝试,打造非遗街道,形成非遗展演矩阵,辅之文旅活动吸引大众参与其中,为非遗创造被看见、广传播的机会。
微观技艺与宏观世界结合,在大小之间得见中国智慧。《非遗里的中国》讲述了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也讲述了非遗技艺里的中国智慧如何推动社会发展,惊艳世界文明。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承了22代,这一技术也应用在了“雪龙2号”的制作中,是“雪龙2号”能在南北两极稳定航行的重要技术之一。莆田木雕以树木为原材料,雕刻出世间百态。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于2013年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长木雕。这些非遗技艺的创新与突破,向世界彰显着中国智慧的历久恒新。
将非遗保护落到实处,将非遗传承置身日常。《非遗里的中国》呈现出的是丰富立体且生机蓬勃的非遗画卷,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来路与前路,衣食住行样样兼具,身处其中的人们传承创新、不断突破,让观者在看见技艺传承的同时,更看见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