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16

  中华先民很早就产生对于“文明”的精辟认识。成文于战国时期的《易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字,从纹理之意演绎而来,“天文”指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秩序。以“人文”“化成天下”,使天然世界变成人文世界,便是中国先哲赋予“文明”的内涵,它已相当逼近现代学术界所揭示的“文明”的本质意蕴——“人类化”和“自然的人化”。文明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人类实现“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文明产品的创制和内在主体心智的塑造,因此,文明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类。技术体系表现为文明的器用层面,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明大厦的物质基石。价值体系表现为文明的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为文明的精神内核。介乎上述二者之间的,是文明的制度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还有文明的行为层面,即人类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本书所要探究的“文明”,涉及器用、制度、行为、观念诸层面,其重点则在观念层面。它记录着人类历代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内容, 是不停流逝的广义文明的摹本。

  我们将要论及的“中华文明”,约指中华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繁衍生发的自成一格的文明。“中国”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演进,其内涵不断拓展。在先秦,“中国”或指京师,与“四方”对称;或指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地段,与落后的“四夷”对称。隋唐以降,“中国”指定都中原的王朝,元代自称其统治区域为“中国”,称邻国(如日本、高丽、安南等)为“外夷”,明清沿袭此说。总之,“中国”这一概念在古代虽不断演进,但其主旨却始终守住一个“中”字——中国者,天下之中也。

  ——摘自《中华文明五千年》


  什么是四合院呢?这是听着熟悉,却需要解读的问题。建筑学早就为四合院类型的建筑作出定义,但凡一处院落具有四周封闭,以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就具有四合院的基本特征。真正的四合院,不仅在于院子是四方的,更关键的是院内4个方向都有房屋,占全东、西、南、北,进而四合。

  人们会问:既然中国古人不方便进行信息沟通,但各地几乎都将四合院建筑要素包含在自己的院落中,这是为什么?解读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古代的规矩与讲究。《礼记》里讲了这样的规矩:修建宫室或房屋,一定要严格区分内外,即使一家人,也要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怎样才能做到内外有别呢?四方的院落围上院墙,又在院子里面分成内院、外院,有了这一切还不够,为了充分利用空间,院落中4个方向均需安置房屋,这就是四合院格局的由来。

  《礼记》的那个时代距离今天太远了,那里面的很多讲究,今天的我们并不认同,但古人却一直视为经典,并将其作为做人做事的准则。于是本着内外有别的规则,各地的房屋样式固然很不相同,却不约而同都采用了四合院的建筑要素。

  ——摘自《文明史里看中国:手绘中国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