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 弘扬中国精神

作者: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16







  根植于东亚大陆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既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更是创造者。何以中国,多元一体的格局,兼容并蓄的特质,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和为贵的为人为政之道,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本期《读周刊》封面版向读者推荐多角度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传承的图书,让我们对流淌于血脉中的这份文化基因多一分理解,多一重启发。


中华文明绵延不断

  “回首往昔,5000年前的遗迹,4000年前的诗歌,3000年前的器具,2000年前的书画,1000年前的沉船,500年前的礼仪,100年前的呐喊,我们都看得懂、听得见、感受得到。”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中,作者冯天瑜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何以自成一格而又绵延不断。

  在书中,冯天瑜指出,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创造出的文明千差万别。中国与中华的“中”,代表着一种地理学和文化学的意识形态。通览全书不难发现,《中华文明五千年》有着宏大的全局观念,作者开宗明义,从“文明”的角度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细细描摹,提出所谓“中华文明”,即“中华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繁衍生发的自成一格的文明”,并从“器用、制度、行为、观念”诸层面展开,让我们见识了中华文明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了令整个世界赞叹的传奇。

  作为2022年度“中国好书”、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中华文明五千年》有着开阔的视野,冯天瑜以通俗的文笔再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把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平实而又深情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该书既重理论,也成系统,在丰富的史料佐证、百余幅彩色插图,以及精辟论断的共同作用下,五千年的跌宕起伏、五彩斑斓、精彩厚重徐徐展开,让读者逐步意识到“唯有中华文明,于坎坷跌宕中延绵生发,始终未曾中断,成为世界史上‘连续性文明’的典范”。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浩浩汤汤,波澜壮阔,奔流至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弦歌不辍,群星闪烁。正如作者指出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作为‘东方之谜’,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之于中国、之于世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深厚的文化积淀、强大的文化基因塑造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也孕育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五千年》挖掘中国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读者理解中华文明提供指引,也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所在,而唯有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以及作者所说的“中国现代文明必然在中与外的交织、古与今的因果中演化,如滔滔江河,后浪逐前浪,奔流不息”。


以史为鉴与创新性发展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演进发展中,蕴藏着历史的智慧。越是古老的文明,越要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在研究中,打捞淹没在历史中的岁月钩沉,勾勒文明演进的轮廓,正所谓“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继往开来、以史为鉴,是践行党中央号召,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的必要一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以史为鉴:中华文明的演进与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一书以中华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为主轴,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交叉研究成果,立体阐述中华文明演进的机理与逻辑,让读者从考古发现中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中国人最初的精神家园,从历史的大变局中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阐明历史选择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从哲学的思辨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帮助读者读懂中华文明,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在《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研究出版社)一书序言中指出,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取得重大创新。从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到“两个结合”的提出,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气象越发恢宏,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文化襟怀与文化抱负。这些重大理论创新,需要我们党的理论工作者加以深入研究,用学术讲政治,把党的重大政治判断与理论判断中的学理充分阐释,让党的文化理论创新成果接续中华文明发展源流,引领中华文明发展新趋势。

  《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项目组联合20多位国内学界专家的努力之作,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概括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10个关键词,探其源流、辨其演变,进而阐释其时代新义,阐释其古典含义如何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彰显其恒久价值。


把中华文明故事讲给孩子听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小朋友对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理解有多深呢?不少家长也遇到了想给孩子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却不知该如何开始,不知道讲到什么程度孩子能听得懂的问题。

  全社会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很多幼儿园、家长会为孩子找来《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读物,但是要想全面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修养,一定要有系统、分步骤。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系列(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每一本都围绕一个主题,涵盖文学、艺术、术数、手工业、习俗等内容,以绘本形式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在各个方面取得的“了不起”成就,正是这些从古至今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元素组成了我们灿若繁星的文明,也承载着我们“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对中华文明的敬畏,是我编撰这套丛书的初衷。”正如“了不起的中华文明”系列主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所说,“这套书带给孩子的,是好玩儿好读的古典文化,不枯燥、不背诵、不说教,像长辈肚子里的故事一样,耐心地慢慢走进小朋友心里。”

  作为适合6—12岁儿童阅读的传统文化读物,“了不起的中华文明”系列不会把知识硬生生地塞给孩子,而是包含着大量思考和引导,书中不仅会给一些不常见的汉字注音,还设置了大量开放式提问,给孩子独立探索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分析和观察的习惯。作为一套“给孩子的中华文明百科全书”,该系列不仅可以让孩子通晓古今,还能提高大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带给孩子广阔的视野,让他们受用一生。

  我们的文明古老且现代,不仅在博物馆、图书馆里,而且只要稍稍留心,就会发现很多的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文明史里看中国”系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包括《手绘中华文明史》《手绘中国四合院》两册。《文明史里看中国:手绘中华文明史》以时间轴,用大场景全景画面和图解的方式,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文明的最为显著的特征,用每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物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穿越五千年历史时空,探寻中华文明的伟大奇迹。《文明史里看中国:手绘中国四合院》聚焦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从历史和地理两个维度,介绍中国四合院的发展历史、建筑特点,以及北京四合院承载的传统文化和人文气质,展现中国古代建筑蕴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