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科普阅读论坛上,专家们热议——

科普阅读与创作注意哪些问题

作者:刘蓓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09


  从今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到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都反映出国家对于科普教育、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此背景下,中国儿童中心、科普时报社、童趣出版研究院日前共同发起主办了以“科学筑梦 启智增慧”为主题的儿童科普阅读论坛,邀请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版人等,就科普阅读和科普创作的重要议题进行讨论。


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童趣出版研究院执行院长史妍观察,过去的少儿阅读更偏重人文故事类,少儿出版的供给侧和需求端也都更偏重人文内容。如今,少儿科普已经成为少儿出版板块里活力最强、成长最好、增速最快的品类,科普阅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期待广大科普工作者、出版者、创作者、推广者积极参与科普阅读活动,关注、参与少儿科普创作和阅读推广,为广大少年儿童打造更多高质量科普读物。”史妍说。

  作为国家级的校外教育机构,中国儿童中心一直注重从源头推进儿童科普阅读发展。据中国儿童中心党委委员、对外交流中心主任余冬云介绍,中国儿童中心实施了一系列科普阅读推广活动,如在开展“书香飘万家”全国家庭亲子阅读行动中,面向广大家庭推介经典科普读物,邀请科普专家、童书作者、亲子阅读推广大使等进行科普阅读推广活动;从2021年开始,中国儿童中心发起的“童阅中国”原创好童书推荐计划,特别设立了科学知识读物类别。

  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科学家波特、卡尔·萨根、阿西莫夫都曾提出这一观点。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由此观点进一步引申,想要帮助孩子从“天生的科学家”成长为“真正的科学家”,就要按照真正科学家的“游戏规则”逐步引导孩子去读书、观察、实验、分析、生活、创新。而在这个过程中,科普阅读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阅读与实践相结合

  在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看来,科普阅读是可以与孩子的智力发育同步进行的。科学阅读既有知识方面的增长,也有智慧的增进,还有理解事物的乐趣,这种思想的阅读是给予孩子们最好的成长礼物。

  科学阅读的面很广,尹传红认为,科学原著、科普著作、科幻作品等,都包含科学力、创造力、想象力、探求心,这类图书都有助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汲取科学的营养,而这几个“力”也是从事科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在2019年、2023年,自己用手绘图的方式为女儿讲解《流浪地球》,在网络和媒体引发“科学家奶爸手绘讲解流浪地球”热议,由此引发他创作出版了“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手绘科普图书。

  在王元卓看来,最好的科普阅读是亲子阅读,尤其是孩子年龄较小且对具有一定门槛的科学知识没那么有兴趣的时候,亲子阅读是帮助孩子迈向科普阅读的关键一步。一旦孩子对科普阅读产生了兴趣,就要抓住他感兴趣的某个领域,通过发掘优秀的科普图书等方式,帮助他不断延伸下去。此外,阅读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让孩子形成更加立体、完整的认识,学以致用才能融会贯通。


打造丰富的科普分级读物

  毒蛇会毒死自己吗?鱼会口渴吗?大象用鼻子吸水为什么不会呛到?这些看着奇奇怪怪的问题,是《中国少年报》此前做寒假特刊时向全国小学生征集而来的,编辑部把征集到的问题送请专家们解答。在为特刊撰写的卷首语中,尹传红写下了“好问题就是探讨思想的源动力”这句话。在他看来,科普创作就应该鼓励创新、善于质疑、激发想象力。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审、原副总编辑杨虚杰从出版人角度观察,现在有些科普书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点,涉及面很广。但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们更需要在阅读时更好地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学会理解和应用知识,而不仅仅是对这个事实的记忆。所以,要以“科学”大概念统领科普读物。

  杨虚杰解释所谓“科学”大概念,是指能涵盖所有自然学科并居于统领地位的知识,是科学知识能够不断丰富拓展的结构框架,也是学生能够终生运用的核心知识,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的始终。因此,业界要打造丰富的科普分级读物,以分级形式辐射不同读者,通过校内外联动的方式推广科普读物,让科普阅读的花园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