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书香家庭:

读书是一家三代共同爱好

作者: 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09

和孩子一起阅读,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 受访者 供图


  和许多三代家庭一样,家住天津市宝坻区的杨宏起老两口和儿子、儿媳妇,以及两个可爱的小孙女住在一起,读书是三代人共同的爱好,也是家里最有意思的话题。作为2022年天津市书香家庭,杨宏起的家庭有哪些特别之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走进这个三代同堂之家,听听一家人都有哪些阅读经验跟大家分享。


打根儿起为阅读“投资”

  “谁家都这样,没啥可讲的。”65岁的杨宏起感觉自己属于退休生活“标配版”,他和老伴吴晓晶喜欢围着两个孙女转,还能给忙于工作的儿子、儿媳妇搭把手,一家人其乐融融。杨大爷表示,全家人爱读书这事,打根儿起要感谢老伴。“80年代家家都不富裕,一个钢镚恨不得掰成八瓣儿花,我们也是省吃俭用。但在买书学习这事上,老伴从来没打过磕绊儿。”杨大爷说,当时还不流行“投资”这个词,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掌管家庭“财政大权”的爱人确有先见之明,不仅儿子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阅读基因”还“遗传”给了两个孙女。“你说这回报率高不高?”杨大爷的眉毛都笑弯了。

  老伴吴晓晶不习惯当着外人被高调“点赞”,赶紧摆摆手扭脸收拾屋子去了。她把小孙女的图书整整齐齐地码在茶几上、沙发上,为的就是让小孙女自己够得到。

  “我一直留着那套封面是黑底红字的《十万个为什么》,现在再翻那些发黄的纸张,还能想起来那会儿一边读一边查字典的样子。”儿子杨晴说,父母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亲子阅读,但是家里重视读书是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能感觉到的,阅读让他从小养成了查字典和遇事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对未知世界总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直到我开始带着我的孩子读故事书才慢慢发觉,书给予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滋养,更是对你灵魂、价值观的塑造,这就是为什么我和妻子特别重视两个女儿的阅读。”


家庭阅读需要“松弛感”

  杨晴带着记者参观了家里的“图书室”,这间15平方米的半地下室被打造得温馨舒适。四面的书柜里摆着杨晴小时候的书,妻子喜欢的小说、散文等文学类图书,上小学4年级的大女儿的儿童文学,还有上幼儿园的小女儿从姐姐那里淘来的,以及很多新购入的图书。

  杨晴介绍,他们特意营造了一种能在同一个空间各看各书的气氛,“吃过晚饭,可能我在桌子前看我喜欢的人文历史类图书,孩子就在旁边的垫子上看她自己喜欢的。这种氛围对于大人来说,是一种放松;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习惯养成,她会觉得这就是日常的一部分”。

  杨晴认为,家长不需要刻意给孩子讲每天都要读书,还要求必须读几个小时,甚至读什么都要给安排得明明白白。“现在不是流行一个词,叫‘松弛感’吗?让孩子爱上读书的前提,就是家庭阅读有一种放松、愉悦的气氛。”在杨晴看来,有效的亲子阅读是“外松内紧”的,准备推荐给女儿的书,他和妻子会提前通读一遍,“一些给小女儿的书,反而要读得更细。有些情节我们会带着她们一起有代入感的演出来,调动她们的听觉、视觉,甚至触觉,让孩子兴奋起来。”以杨晴夫妇的经验,在一些日常习惯培养方面,亲子共读绘本比家长念念叨叨更管用。

  现在10岁的大女儿煖煖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兴趣;二女儿煜煜牙牙学语时被姐姐搂在怀里似懂非懂地听,现在每天追着姐姐讲。“阅读不仅能拓展孩子的知识面,更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辨能力,是校内课程或者校外兴趣班无法替代的。所以,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杨晴说。


激发父老乡亲的“家乡情”

  让女儿们最开心的不仅是每到周末、假期到老家的院子里吹蒲公英、看蚂蚁搬家、为小鸡搭窝,还有爸爸作为“义务讲解员”带着她们和小朋友一起去参观自然博物馆。“我和孩子爸爸平时工作都很忙,但是总会想方设法挤时间出来去走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妈妈仇静楠说,她和孩子爸爸达成了一种默契,在读书、讲书上既发挥两人各自的优势,也充分尊重女儿们的需求。

  杨宏起退休之后学起了二胡,老伴吴晓晶喜欢跳舞,家里常常是书声琅琅,乐曲不绝。杨大爷最开始是想给自己找一个爱好,没想到“活到老,学到老”的乐观积极的态度感染了家里的每个人。

  作为宝坻区档案局的老局长,杨宏起从2019年起就加入了区老干部宣讲团,走进区党校和多所高中,为大家讲述宝坻的历史沿革、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4年来,杨宏起讲了近百场讲座,每一场讲座上,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用贴近现场观众的语言,用当地百姓听过的故事讲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为了讲好“家乡情”讲座,杨宏起重新读了近百万字的县志,整理了几大本的笔记,“你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