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写我,又仿佛是我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09
同样的经历,一样的味道,何兰生以深沉的情怀、独特的视角、练达的文字,作出了不一样的表达,读后让我情难自已。
何兰生多次跟我说,让我为他的作品写点什么。说实话,要我一个工科出身的科技工作者,为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大家写文章,我心里还是犯怵的。当看到《农民几何:凉水河畔谈中国“三农”》这个书名,因为曾经的“农民”身份和经历,也因为我还始终怀着“农民”的情结,我这才有了动笔的勇气。
拿到皇皇5辑、30万言的书稿后,我迅速浏览了目录。《最是风骨忆桐城》这个标题首先吸引了我,那里是我们共同的故乡,镌刻着共同的记忆。于是,我几乎是坐着不动、一口气读完了书中第五辑——《时光何在》的10篇文章。何兰生行云流水的文字,不断向我心底投射出共情的光芒,让我时而慨叹于曾经的心酸,时而迸发出感情的合奏,时而涌出精神的共鸣。掩卷的那一刻,我的思绪回到了少年时代的转弯处,回到了几回梦里的桐溪塥,恍惚中又一次注视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石碑,又一次凝望到“勉成国器”的校匾……
我和何兰生的相识相伴,源自父辈们乡邻乡亲的熟稔。我们在同一所初中和高中上学,初三还是同班同学,踏入社会之前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人生经历,都是从祖祖辈辈的农民,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农村。他所描写的那些场景,让我仿佛一下子就穿越到了那难以忘却的青葱岁月,都是深深刻在我脑海里的记忆,也是我一直想写却写不出来的经历和感受。
因为经过,所以懂得。30多年来,何兰生不改侠义之风、豪爽之气,从农民想、帮农民想、为农民想,紧贴“三农”时事,评析“三农”话题,探讨“三农”难点,直接为农民鼓与呼。比如,在喧哗中打捞沉没的声音,呼吁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农民,让农民说话,对农民多一点耐心;比如,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捍卫农业和农民的价值,提出农业工业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市场化、农业组织化、农业绿色化、农民职业化的“六化”路径构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何兰生的文章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可以看清大时代的旋律、大历史的脉络,可以感受大智慧的涌现、大情怀的温暖。
如果说我和兰生兄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专业和职业的差异。他因为学习成绩优异,以安徽省名列前茅的分数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而我则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的雷达专业;他成为农民日报社的知名记者和报社的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而我成为国防工业战线上的一名科技工作者。一样的人生经历,不一样的职业选择,浸润着桐城文化的氤氲,坚守着家国同构的情怀,守望着民族复兴的梦想,我们在不同的领域,各自亲身参与了、见证了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自己也在这伟大的时代证得了人生的正解。
何兰生坚持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把文章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从而有了今天出版的这部大作品。作为一名国防科技工作者,我也一直坚守着科技自立自强的梦想,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仔细咀嚼这部作品,感觉这文字就像是从我自己心底流出,仿佛是写我,又仿佛是我写,让我不仅从中读到了自己,也读到一种责任、读到一种精神、读到一种境界、读到一种情怀。
《农民几何:凉水河畔谈中国“三农”》
何兰生 著
人民出版社
2023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