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媒体时代报纸评论如何实现创新突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09
新媒体时代,各大报社积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强力推进“中央厨房”建设,融媒体报道有声有色。报纸评论应借力媒体融合东风,弱化劣势,强化优势,从加强议程设置、实现全媒传播、提升评论员全媒体素养等维度实现创新突围,使报纸评论真正成为“中央厨房”的一道“硬菜”“招牌菜”,进而助力报纸在激烈的舆论场角逐中展现强大竞争力。
一、新媒体背景下报纸评论的优势与劣势
作为传统媒体评论,与新媒体评论相比,报纸评论的劣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时效性不强。当前,新媒体之间竞争激烈,一些自媒体也加入其中,新闻事件刚刚发生,报道即可瞬间传播整个网络,评论也随之跟进。“新闻”往往在网络成为“旧闻”后,才进入到报纸采编环节,之后再经过多重审校环节,发排印刷后才能与受众见面。报纸评论大多是针对本报记者采写好的新闻报道或者是对已经在其他媒体公开报道的新闻事件发表的议论,其时效性有时比报纸新闻还差。传播形式单一。囿于纸质载体的特性,报纸评论只能通过文字或者文字与漫画等结合的形式传播,但新媒体评论则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报纸版面有限,评论往往只能占据其中一小块位置,即使是新闻评论专版,很多报纸也很难保证每天一期。而新媒体评论不受时空影响,可以同时发布海量信息,其观点可以用文字、图片、音视频形式的论据予以佐证,甚至可以随时增加或减少,更加灵活、丰富。传播途径单一。报纸评论只能通过报纸这一媒介传播,途径单一,但新媒体评论可以通过网络、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今日头条以及媒体的各种客户端等途径裂变式传播出去。
诚然,报纸评论与新媒体评论相比存在一些劣势,但在纷繁复杂、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上,报纸评论“定海神针”的作用依然明显,其优势也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更具权威性。评论是一张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灵魂,是最能反映报纸立场观点的体裁,无论是社论、评论员文章还是短评、编者按等,都经过多重审校程序严格把关,都代表着报纸的见解,具有权威性。而新媒体评论往往主打一个“快”字,审核程序更少甚至没有,权威性明显不足。
二是更有深度、更加专业。与新媒体评论的“快产出、高产量”相比,报纸评论数量少但更有深度、更加专业,报纸评论员往往有更多的时间来完善评论的逻辑、搜集支撑论点的论据,使论点更令人信服。
三是有较成熟的评论品牌栏目和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报纸评论是报纸给受众提供的“经典菜肴”,每一张报纸都有自己的定位,往往也有比较成熟的评论品牌栏目以及常年累积下来的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报纸可以结合自身特色,进一步发挥已有评论栏目的品牌效应,结合受众需求提供优质评论,精准化“锁住”已有受众,吸引更多受众。
二、新媒体时代报纸评论实现创新突围的四个维度
如前所述,报纸评论应扬长避短,助力报纸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报纸评论应至少从以下四个维度实现创新突围。
(一)借力融媒体传播矩阵提升传播力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大小小的报社都在加强融媒体建设,不仅拥有专门网站,还开发了客户端,并在新浪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注册多个机构账号,甚至还设立了自己的融媒体演播室,形成了渠道多样、内容丰富的融媒体传播矩阵。与报纸有限的发行量相比,报社的全媒体用户数量却可能是惊人的。
报纸评论应借力融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多元渠道、多种形式及时将反映报社立场观点的声音传递出去,切实把评论打造成融媒体的一道“硬菜”“招牌菜”。这对报社评论员的全媒体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一方面,为了适应新媒体传播的“快节奏”以及新媒体用户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报社评论员在深思熟虑准备报纸评论作品的同时,可先期整理出短小精悍的短论,先通过融媒体平台传播出去,或者在评论作品完稿后先通过融媒体平台传播,再刊登到报纸上。但“快”时代有时也需要“慢”评论,出于审慎的考虑,特定选题评论也可以在报纸刊登后再在全媒体推出。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报社评论员还应提升全媒体素养,适当提升“出镜”能力,将报纸评论“视频化”,满足受众需求,进一步提升评论传播的广度、精度。在这方面,一些报社在抖音等平台注册官方账号,连续发布“视频化”评论,并且将同类主题归入同一菜单进行集纳式展示,这无疑是有益的探索。
(二)加强议程设置提升引导力评论是声音和观点的载体,报纸往往通过评论传播价值、引领舆论。针对老百姓关切关心的问题,针对网络舆论关注的争议性话题,报纸评论要及时作出回应,把是与非、对与错、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讲得明明白白,积极传播主流价值、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但被动评论只是一个方面,加强议程设置,主动设置议题,善于设置“话题”,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才是引导舆论更加有力的手段。可以说,新媒体时代,善于设置议题是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本领。新闻报道讲究“时度效”,报纸评论同样如此,要在恰当的时机刊发,把握好刊发的频率和分寸,注重提升评论的实际效果。
主动设置评论议题,就要把握好评论的时机、节奏,要结合报纸的定位,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推出评论,针对一些特定话题推出评论,同时结合受众反馈、舆情变化,适时增加或减少评论的频率,恰到好处地引领舆论。例如,在涉性案件报道当中,如果舆论关注点往“暴力”“色情”方面聚焦,并且有网暴当事人、作出有罪推定等趋势,报纸可及时发布评论,对其中涉及的权利义务、情理法等作出理性、客观评判,积极引导舆论走向。再比如,部分行业类媒体往往掌握着行业内的第一手资讯,哪个时间节点将发生什么新闻事件,往往是相关行业类报纸首先掌握。此时,针对独家新闻事件发表评论,评论亦是“独家”,不仅时效性大大超前,也可以有效引导舆论,让“冷话题”热起来。
(三)以优质评论提升影响力新媒体时代,各类新闻报道与评论满天飞,但同质化、情绪化现象严重,优质评论仍是“稀缺产品”。报纸更应坚持“内容为王”,依托原有评论品牌栏目、时评专版等,通过优质评论持续展现自己的独特优势。
优质评论的打造离不开新颖的立意、有力的论据、严密的逻辑、斐然的文采,但找好选题是关键一步,也是新媒体时代打开流量大门的钥匙。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5月23日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以时事评论为例,新媒体时代,要找好的时评选题不能离开网络,要盯住“百度热搜”“微博热搜榜”等,从受众关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切入,及时推出有思想、有深度的优质评论,发出权威、专业、冷静、理性的声音,以实力“吸粉”,在留住原有读者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报纸的影响力。
(四)守住真实底线提升公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于报纸评论而言,守住真实底线,就要确保评论由头、使用的论据、论证的逻辑等符合真实性原则。首先,要确保评论由头真实。当下,网络发达,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遍地开花,各种虚假新闻也无孔不入,报纸评论的由头如果是虚假新闻,那评论本身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对报纸公信力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其次,要确保使用的论据真实。一篇优秀的评论,只有拿出有力的论据,才能击中读者内心,使人对评论传递的价值观产生共鸣共情。有力的论据必须是真实的论据,如果用道听途说、子虚乌有、生编乱造的事例等作为论据,那论点就犹如空中楼阁,摇摇欲坠,毫无支撑,不切实际。再者,评论的逻辑也要符合真实原则。评论的力量在于说理,评论的力量源自逻辑。只有逻辑严密,评论才能无懈可击。反之,如果出现因果关系错乱、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等逻辑错误,评论也将失去说服力,无法让受众信服。实际工作中,上述情况并不少见,把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把“只有……才……”表述成“只要……就……”,评论就经不起推敲;把网络爆料当成权威新闻来评论,结果被读者诟病。
(作者单位:人民公安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