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创刊70周年纪念特刊

新闻铸成信史 书写兵团锦绣

作者:徐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06

  5月22日,《兵团日报》推出创刊70周年纪念特刊《守望初心向未来(1953—2023)》。特刊坚守优质内容与权威声音相结合的办报方针,从新闻的纪实精神出发,通过宏大的叙事笔法、生动鲜活的语言,回顾其70年的办报足迹,用独特而珍贵的“兵团记忆”,讲述报纸由黑白到彩色、由小报到大报的发展历程。

  从《生产战线》到《兵团日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0年的风云际会,尽在厚厚的报纸过刊之中。特刊以一代又一代兵团报人的优秀稿件、署名文章为经纬,讲述纸质载体《兵团日报》与数字载体“团炬”客户端等的融合蝶变。一代代兵团报人坚守党的舆论阵地,站在新闻现场,记录兵团故事,呈现出一部厚重的兵团信史,书写出一纸风云的重彩华章。


纪实精神:真实再现时代缩影

  《兵团日报》创刊70周年纪念特刊严格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大量纪实报道呈现《兵团日报》走过的70年光辉历程。该报编辑部署名文章《守望初心 追寻梦想——写在兵团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以恢宏之笔,提纲挈领书写了办报70年来的历史画卷。这篇文章遵循纪实精神,用生动的故事诠释守望、奋斗、引领、传承四组关键词,将《兵团日报》70年的办报历史场景与屯垦戍边之春秋相结合,浓缩成一幅茫茫戈壁的壮丽锦绣。

  在纪实精神的前提下,特刊稿件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特色,通过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叙事技巧,用客观真实的记录表达“新闻之美”。《如椽大笔写绿洲》用新闻视角回望创刊初心,以一篇篇稿件为记忆年轮,讲述兵团报人的心潮永远澎湃;《一纸风云著华章》从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云与端潮流变革中,书写了《兵团日报》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风雨同舟的难忘记忆;《笔力千钧书忠诚》采用年轻记者与老报人采访对话的形式,赓续兵团报人的红色血脉……特刊兼具纪实性与艺术性,讲述《兵团日报》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宣传任务,把各族职工群众团结奋进的华彩篇章镌刻在历史丰碑上,以新闻之笔交上厚重的历史答卷。

  特刊秉承纪实精神的原则,不流于对过刊稿件和历史事件的简单梳理,而是聚焦报人与稿件对社会的影响,以人文关怀的态度去关心兵团事业所历经的风雨。以纪实性为生命、以艺术性为肌理、以人文性为灵魂,特刊稿件以严谨的叙事、真挚的情感、理性的思考,讲述一代代报人以新闻之笔书写兵团信史,这种赓续传承也是兵团人文精神的体现。


叙事艺术:陈述历史发展变迁

  新闻是历史的底稿,报纸是时代的记录。

  特刊选取《兵团日报》70年历史轴线中的代表性事件,通过《〈兵团日报〉上的历史记忆》《70年大事记》的时间轴系统梳理,绘制特刊中的“经线”。《于三:一缕墨香伴随如歌青春》《唐小琴:一张报纸镌刻历史足迹》等文章从亲历者的视角开展叙事,还原办报历程的每一个典型历史场景,绘制特刊中的“纬线”。这种经纬线相互交织的叙事艺术,以“陈述百年,概括万事”的风貌勾勒出《兵团日报》的发展变迁。在过与往的历史叙事与未来思考之间,特刊以深与浅、浓与淡、虚与实的对比映衬,形成了版面之上的谋篇布局、版面连缀的叙事节奏。

  特刊在漫长的历史轴线、宏大的叙事空间之中谋篇布局,形成篇章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的叙事结构,呈现出结构紧凑的叙事技巧。特刊之中既有《“云”端唱响“兵团红”》等宏大的叙事稿件,展现出“守正创新,打好媒体融合主动仗”“内容为王,以高质量赢得大流量大能量”“创新为魂,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根植沃土,强化全媒人才培养”的“兵团之声”,也有《奉正云:一次相遇结下难解之缘》等如涓涓细流般的微观叙事,以个人体会展现兵团报人与《兵团日报》之间的情深谊长。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的双线结合,以复合式的结构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兵团日报》70年来的守正创新。


语言风格:行文叙述浅白晓畅

  世情百态,戈壁风情,在一代又一代兵团报人的叙事、抒情、评论中一一展现,他们用生动鲜活的描写语言、浅白晓畅的行文叙述,呈现出《兵团日报》延续传承的语言风格。这些经过时间锤炼的语言在意简言赅中,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一代又一代兵团建设者的风采。特刊继承这种语言风格,以简练准确、质朴平实、声情并茂、生动风趣、通俗易懂的笔法,讲述70年来《兵团日报》编辑、记者、作者、读者的故事,共同书写《携手齐心同成长》的篇章。

  特刊遵循“一篇一风格、篇篇不雷同”的价值取向,用报人之笔书写《兵团日报》70年之华章。《守望初心 追寻梦想——写在兵团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用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语言,讲述兵团报人永不改变的初心和使命、对事业的追求、对梦想的追寻。《李春林:用镜头定格精彩瞬间》还原了一线记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永远冲在前方,拍摄下珍贵的瞬间,用文字写下属于自己的荣光。

  生动地描摹场景与细节,形成了符合人物个性特点与思想感情的语言风格。《李振翔:一声鼓励点亮逐梦之灯》通过李振翔的口述,展现出他的感恩之心。《巴合波力·努尔别克:一盏明灯指引前行方向》通过记者采访,展现出基层年轻人的积极奋进。特刊稿件中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职业、心理状态等,使读者闻其言便知其人。